二楼一个角落里坐着七八名武举士子,看得出他们都是军人出身,个个身材魁梧,腰板挺得笔直,一个个威风凛凛,气质和科举士子完全不同。
这次参加武举的士子一大半都是来自大周军队,只要是鹰击郎将以下低级将领和士兵皆有资格参加,不过他们实际上都是各军推荐的优秀军人,代表各军前来中都角逐一百名武进士名额。
这七八名武举士子都是来自尉迟恭的军队,由于武举中有文考,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大部分热情高涨的士兵,毕竟这挑选能带兵打仗的大将,而不是挑选战场单挑的猛将,不过如果真是勇贯三军的猛将,也可以来参加武举,就算文考交了白卷,但只要武艺高强,依旧会被破格另卷录取,不占武举名额。
“听说这次武举的主考官是兵部李尚书,分武科和文科,武科考力量、骑射和兵器三项,文科则考文韬武略,虽然在家乡读了几年书,但兵书看得确实不多,真的很担心。”
说话之人叫做杨士彦,年约二十七八岁,弘农郡人,目前在军中出任校尉,他是去年才从军,虽然从军时间只有一年,但凭借高强的武艺,得到了尉迟恭慧眼识珠,破格提拔为校尉,这次如果他能考上武举,他便可直接升为鹰击郎将。
众人都笑了起来,“杨兄太谦虚了,如果杨兄还担心自己,那我们怎么办?”
杨士彦摇摇头道:“主要是科举士子在结束科举后,也允许参加武举,咱们在文才方面就比他们弱了很多。”
另一名士子道:“杨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说这次武举是武七文三,还是以武为主,大家只要武艺上过关,文方面我想也不会考得太难,毕竟圣上不喜欢纸上谈兵之人,还是以实战经验为主,那些书生哪里有什么实战经验。”
“马老弟说对了,据我所知,这次文考不是让大家默写什么孙子兵法,而是用实战为题,让考生身为主将来进行统筹安排作战,这就是考实战经验了,没有经过战争的人,是不会懂得战场上的鼓语和旗语,如果考一道斥候题,估计绝大部分书生都不会,他们知道进林惊飞鸟吗?懂得五里一报的规矩吗?懂得鸣镝和火箭的区分吗?”
众人一起围上前问道:“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是尉迟将军说的,以他的身份,我想不会信口胡说吧!”
众人顿时看到了希望,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次武举就对他们这些从军队中出来的人有利了。
.........
紫微阁内,相国们正在商议科举的具体安排,包括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军机长史、御史大夫等重臣也一并参与商议。
这次议事由相国苏威主持,苏威提出辞呈已经被张铉批准,不过由于前线战事正激烈,张铉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波动,便希望苏威再坚持几个月,待战事结束后正式改任太师一职,这个要求合情合理,苏威便接受了,不过大家体谅他年事已高,基本繁重的政务不再交给他了,夜里朝廷当值也不安排苏威。
“这次科举反映得比较强烈之事是唐朝地区士子,由于唐朝没有施行郡试,这就使周唐两地的士子不太公平,周朝士子反响强烈,并递上了万人签名,要求对唐朝地区士子进行加试,大家觉得有加试的必要吗?”
苏威说完,迅速瞥了一眼坐在上方旁听的天子张铉,张铉并不经常旁听紫微阁议事,偶然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过一般情况下他并不表态,只有在表决出现反对意见有三票之时他才会进行干涉。
但今天张铉显得有点心不在焉,他昨天才从并州回来,显然心思还在并州大战之中,对科举的关注度不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