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湛清轩”拍的哦。
楠本稻不晓得该如何回应母后皇太后的“恩典”?王爷既没表态,皇上是否搬进颐和园,就定不下来,这个“湛清轩”和她楠本先生扯不扯的上关系,现在还两说,于是,只能站起身来,一言不发的福了一福。
至于慈安提到的涵远堂、载时堂——
清漪园时代,谐趣园的正殿是载时堂,面阔五间;彼时的涵远堂,叫做“墨妙轩”,是三间的敞轩,主要的功能,是典藏“三希堂”石刻,高宗赞之曰:“点缀亭台学惠山,胜它墨妙萃斯间。”
后来,“三希堂”石刻转移至西苑北海的阅古楼;嘉庆十六年,谐趣园大修后,“墨妙轩”改轩为堂;关卓凡主持重修颐和园,更是将“墨妙堂”进一步扩展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易名“涵远堂”。
此时,“涵远堂”的格局,就超过了“载时堂”,取“载时堂”而代之为谐趣园的正殿了。
对于关卓凡的这个改动,颇有人不以为然:谐趣园的格局,本是北面开阔空旷,南面平桥曲廊,东西堂斋相对,全园疏密有致,现在,北面的墨妙轩一扩再扩,终于扩成了一个大殿,整个谐趣园的格局,可就变了——
呃,有这个必要吗?
哼,没有这个必要?若无当初的改动,现在,你叫皇帝和慈丽皇太后娘儿俩咋住啊?
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此谓“双主卧”——明白吗?
嗯,咱们轩亲王,果然高瞻远瞩啊。
哦,说明一下,原时空,颐和园重修之后,“载时堂”易名“知春堂”,不过,关卓凡觉得,“知春”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滥了些,单是颐和园,就有两个“知春”——昆明湖东岸,有个“知春亭”,谐趣园这儿,也有个“知春亭”,难道,再加上个“知春堂”?
两个“知春亭”,还可以说“母园”、“子园”相互呼应,可是,再加个“知春堂”——
算了,还是保留“载时堂”的名字吧。
慈安转回关卓凡,“还有婉贵妃——”
婉贵妃?怎么扯到婉贵妃了?
“皇帝有喜了,”慈安继续说道,“我不晓得,她的书房,你是怎么安排的?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你以为,皇帝的书房不好完全断掉了,那么,老师也可以跟着学生一块儿搬进来嘛!”
啊?
慈安的提议,关卓凡固然意外,一旁的慈禧,目光亦是微微一跳——婉贵妃的事儿,慈安可没事先和她沟通过。
不晓得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
慈安不觉有异,继续兴致勃勃的,“婉贵妃可以住‘就云楼’,或者‘引镜轩’——‘就云楼’两层,地方大些,不过,‘引镜轩’也不小,进深大嘛!关键是,引镜轩很有趣啊——屋子底下有条河呢!”
微微一顿,“反正,都顶好的!”
慈禧不动声色,“姐姐说的是,而且——”
顿了顿,“你看,谐趣园虽然在万寿山的‘东南麓’,但是,就整个颐和园而言,谐趣园却是在东北角的,甚至已经出了‘紫气东来’城关——哎,我记得你说过,清漪园的时候,整个园子,是没有围墙的,东南西北的几个‘城关’,皆驻兵巡防,以免闲杂人等闯入清漪园,对吧?”
“是,太后记心极好。”
“当然,现在有围墙了——”慈禧说道,“我的意思是,谐趣园离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这一带,实在是挺远的,姐姐打的那个‘两家子各住一条街’的譬喻,一点儿也不错,所以——”
说到这儿,笑了一笑,“确实如姐姐说的,‘哪个也打搅不到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