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王心目中,关卓凡变得愈来愈不可捉摸——不是说关某人喜怒无常,而是不晓得他还有多大的潜力没有发作,不晓得他下一步棋会摆在哪里。
这种感觉愈强烈,恭王和关卓凡正面对垒的意欲就愈弱。
从关卓凡弃二品总兵之位、赴上海七品知县之任开始,恭王对他,就开始有这种感觉了。只是那个时候,恭王高高在上,这种感觉可以转化为居高临下的赞赏,以及对自己“识人之明”的得意。
随着两人地位的迅速接近,这种感觉很快就变成了威胁和压迫。恭王起衅于关卓凡,几乎出于本能——他并不是要打倒关卓凡,只是不希望关卓凡再靠近自己了。
既不能将关卓凡打下去,在他面前,恭王便本能地想往后退——只为保持“安全距离”。
恭王的抗压力非常有限,事实上,上次被黜出军机、革去一切差使,恭王就起了隐退的心思,最后是在文祥和宝鋆的鼓励下才挺了过来。
但相似的“体验”,他是真的不想再来一次了。
因此,对关卓凡,恭王既无心“对撼”,便只能合作,甚至你进一步,我退一步。
但宝鋆的心思和恭王不一样。
恭王是宣宗亲子,是地位最高的宗室,纵使“失权”,也不会“失势”,更不会损他天生的富贵。就是说,恭王有足够宽阔的退路——这也是他斗志不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鋆的情况不同。他出身不高,能够位居一品,固然是因为本人精明强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恭王与其意气相投,相互引为知己。恭王竭力为宝鋆奥援,而宝鋆亦为恭王强辅,两个人同进同退,才有今日共直中枢的局面。
如果关卓凡继续上升,那么很快恭王就会立不住脚——政坛的最顶端没有那么宽敞的位置。恭王如果退出机枢,他宝佩蘅还呆得住吗?
除非他也像文博川、曹琢如那样,投靠关卓凡——反正,宝鋆就是这么理解文祥和曹毓瑛的举动的。
可是并不是你主动靠过去人家就会收的。特别是处在这样高的地位的人物。宝鋆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和关卓凡气味不投,不可能真正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虽然人还在日本,但是宝鋆认为,关卓凡已经开始对付自己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原因在新任户部尚书阎敬铭。
阎敬铭进京,是一贯的做派:一主一仆,弊车布服,行李萧然。不认识他的,没有一个人想得到,这个瘦小丑陋的老头,居然是当朝极品大员。
进宫陛见的次日,阎敬铭便到部视事。
户部立时天翻地覆。
户部两百年积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北档房为天下财赋总汇,但阎敬铭坐堂,问起存银、出纳、盈亏,满员司官,总办、领办、会办,皆一问三不知。进而略加考察,这几个二货,居然连基本的看账、算账也不会。阎敬铭虽然曾在户部干过,深知积弊所在,可也没想到,只过了二十多年,户部中枢之地,已经荒唐到这个程度。阎丹初先是瞠目结舌,继而勃然大怒,把北档房几个满员司官,全部参革。
阎敬铭上奏:“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弄虚作假,治丝愈棼。欲为根本厘清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
军机会议之后,两宫准其所奏。
阎敬铭于是大动干戈。他不是“参用汉员”,而是“全用汉员”。户部各个机要部门的中下层官吏,几乎全部换成了汉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财政中枢,一步步地落入了汉人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