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问题向来比较复杂,邻里之间还经常因小事而起摩擦,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也难免有些磕磕绊绊。比如我们南方的邻居越南,在历史上,越南与中国的恩怨纠葛不断。越南曾多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又每次都发现越南仔太有性格,日子过不到一块,越南文化上向慕中华不假,但真要拉到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俩都不舒服。
朱元璋懂这个道理。他对于安南(越南古称安南,1803年改称越南)没多少兴趣,把安南列入十五个不准征讨的国家名单内。朱元璋说:“(安南)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越南这个地方离中国本土又远,交通不便,得到这块地方供给不了朝廷赋税,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得到这里的人民也使唤不动,又不能让他们横跨几千里去服役。朱元璋怎么算怎么觉得征讨安南这买卖不划算,就明令自己的子孙千万不要做糊涂事,去打安南领土的主意。
安南的形势在明朝初年风云突变。在靖难之役的同时,越南陈氏王朝的国王被迫禅让王位给了黎姓权臣。黎氏父子先后称帝,大肆屠杀陈氏王族后裔。他们还往北方骚扰明朝边境,往南攻打小国占城。新登基的永乐皇帝不时收到明朝边境的战报,还有小国占城的哭诉。当然,父亲朱元璋算的经济账,儿子朱棣心里也明白,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去兴师讨伐安南。
可这万不得已的事情偏偏就来了。1405年,安南陈氏的后裔到了明朝首都南京,向永乐皇帝哭诉自己家族被黎氏谋朝篡位、大肆屠杀的惨况。
永乐皇帝虽然自己也是谋朝篡位来的,坐在了皇帝的位置,其心里也忌讳臣子篡位的事情。他痛骂黎氏父子的行为“天地鬼神所不容也”,还痛骂安南的老百姓被奸臣欺蔽,整个国家都是罪人,如何能容得下?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百里。
安南人顿时吓怕了,赶紧上表谢罪,表示要迎接陈氏后裔回国登基,还回王位。
永乐皇帝一听,这还差不多,就派了五千精兵护送着陈氏后人回安南登基。哪想到黎氏皇帝在半岛上伏兵十万,把陈氏的后裔连同明朝的五千精兵全部给消灭了。这消息传回到南京永乐皇帝耳朵里,永乐暴怒!
老朱家怒了!这很严重!
朝野上下听说了,人神共愤!堂堂天朝王者之师,竟然被安南人算计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朝野上下也不管朱元璋不准讨伐安南的警告了,大家一致赞同出兵讨伐安南,兴师问罪去,要把大明王朝的面子给挣回来。永乐皇帝戎马一生,手下的精兵强将刚受过靖难之役的洗礼。1406年,一支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投鞭断流,很快就攻克了安南都城。
安南百姓一看明朝的军队这么强悍,反正黎氏父子逃离都城,原来的陈氏王族被赶尽杀绝,找不出来个像样的本地人当皇帝,索性就投降了明朝,希望提出明朝在安南设置郡县治理安南,安南纳入明朝版图。永乐皇帝当然欣然接受,大明朝兴师远征,所图也不仅仅是为安南陈氏国王报仇吧!
1407年,明朝消灭安南胡朝之后,得到了府州15个,人民320万,将占领的越南土地称为“交趾布政司”,安南成为明朝的地方行政单位。
只可惜安南这个国家虽然文化礼仪上仰慕中华,以中国为师,但要论政治立场上却不甘沦为中国的郡县。从1407年攻占安南开始,一直到1426年的二十多年间,安南一地不断涌现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永乐多次派兵反复征讨,才能够维持明朝名义上的统治。
永乐皇帝死后,刚刚继位的明宣宗索性于1427年下令从安南撤军,废除交趾布政司。据估算,明朝占领越南之后,每年的军费最少也在300万两以上,而明朝从越南征收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