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

贾谊为何不被汉文帝重用?(1 / 1)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当代的中国高中生们,此句都是必须背诵与默写的。这句出自于唐代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王勃是十分有才华的一个人,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及第,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王勃以贾谊自比,也是十分恰当的。贾谊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而这句话讲的是,贾谊才华横溢,却因遭群臣嫉妒,被贬到长沙,即使是汉文帝这样明君,也没办法任用他。

那为什么“圣主”没办法用贾谊呢?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苏轼在《贾谊论》中认为贾谊因为不能“有所待”、“有所忍”,才不受重用。在苏轼看来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把自己才华发挥出来的人却很少。所以苏轼据此提出了:“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一个人想要成就自我,需要“待”、“忍”,以等到最好的时机。

苏轼所说的原因是贾谊不受重用的主观原因,那么还有其他什么缘故呢?

在我看来,贾谊不受重用的客观原因,就是他那篇流传千古的《治安策》。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个措施是针对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政府弱小的情况下提出的。

西汉初年,刘邦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实行了郡县制,因而他推行了郡国并行,也是在诸侯王势力强大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可这个制度在实施的一开始就遇到了极大的问题,汉初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造成了“武人政治的局面”,所以汉朝立国不久,又开始了与异性诸侯王的战争,先后歼灭了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汉初的异姓诸侯,只剩下长沙王。而在消灭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这样分封的后果就是,全国一共54郡,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个郡,而诸侯国占了将近40个郡。而且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有极大的自主权力,可以拥有自行任命官吏,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以及铸币权。

之后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而贾谊的政策正是为了瓦解诸侯王势力提出的措施。按理说这么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得到汉文帝的支持(汉武帝时期推行了“推恩令”),为什么不被采纳呢?

贾谊二十三岁那年,在汉文帝提议准备让贾谊任公卿之位时,遭到了老臣们的强烈反对,并且谗言诋毁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因为贾谊的才华,“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也就是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汉朝初年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还不及汉武帝时期那般乾纲独断,很多问题都需要和大臣们商量,而汉文帝在很多问题上越过了老臣,直接和贾谊商讨。而其中的绛侯周勃、灌婴更是将汉武帝扶上皇位的人。贾谊所提出的这些措施恰恰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例如周勃当时担任丞相,因为贾谊所提的“列侯就国”,被免去丞相一职,返回封国。如果说让“列侯就国”可以减少他们在中央的影响力,那么“众建诸侯”这个政策则是可以让诸侯彻底失去话语权,从此沦为鱼肉。所以即使贾谊天纵奇才,也没办法登上公卿之位。

万幸的是,贾谊的举措在几十年后,由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推行,那时的诸侯经历了七国之乱,势力大减,已经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不断被歼灭。

最新小说: 变成路人甲后(女尊) 念念勿忘 恋爱困难少女 恶人相爱 妈妈是虐文女主怎么办? 掌上明珠 大明一家人 御赐第一女仵作 娇娘二嫁 我靠线人系统在刑侦文里当热心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