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在檀香山、纽约等地联络华侨,组织募捐活动,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摇旗呐喊,插鼓助威。
1912年,孙科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了文科、铁路、法学和银行学等课程,此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此时的孙科学业有成正准备意气风发地回国做一番事业。
二、貌合神离
1917年,26岁的孙科结束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回到了中国。
同时1917年孙中山组建广州护法军政府后,第一件事便是委任各部委官员。这时候风华正茂的孙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护法军政府的要员,他担任了大元帅府的秘书,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没过多久,当时的廖仲恺就推荐孙科为广州市的市政厅长,但孙中山为了避嫌没同意。
胡汉民对孙中山说:“古哲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哲生是理想人选,先生就不必顾虑了。”
孙中山心里不安,陆续又征询了多位革命元老的意见,大家都同意,这才委任孙科为广州市市政厅长,兼任广东治河督办。
有着孙中山长子头衔的他,再加上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起点自然不一样。
1921年,广州成为了地级市,孙科担任了首任市长。
但是这个市长并不好当,首先是军政府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过去清政府留下的封建官僚架构已被摧毁,新的机制还未建立。
孙科走马上任后,马上着手运用他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亲自拟定了《广州市暂行条例》57条。
条例内设公安、公务、财政、教育、卫生等市政管理条款。
接着,他又做出了广州市政建设的全面规划,包括拆除旧城墙,拓展道路等。
孙科的市政建设计划一公布,守旧人士立即愕然。当时,争议最大的是双门底城楼的拆除。
拆除城楼,为的是拓宽道路,以利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一些顽固守旧人士借口破坏老城的“风水”,把广州的“九大善堂”和“七十二行”商董联合起来,发起了反对拆迁的行动。
一时间,广州城内乌云密布,形势非常严峻。
对此,孙科冷静异常。
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符合市民的长远利益的,但却不与被挑拨闹事的市民硬碰。他相信,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市民最终会理解及支持的。
他把那些别有用心,为首闹事的善堂和商董会负责人请来开会,向他们详细解释:
“厚厚的城墙,在过去抡刀弄枪的年代,或许还有-一点防卫的作用。可是到了现代,它变得就像-个蛋壳,把古老的广州城团团封闭住了。
不把“蛋壳”啄开,里面的雏鸟怎么能破壳而出,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你看那个双门底城楼,城门狭窄,就像一个酒樽的樽颈,把出人城市的道路堵住了,当广州进一-步发展时,越来越多的车辆又怎么通过?
至于“风水”之说,无非是方士们编造的无稻之谈,双门底城楼建起了这么多年,广州还不是战乱频仍,它的“风水”又能好到了哪里去?
你们看看外国的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又有哪一个是笨到用城墙把自己围困起来的!
经过孙科心平气和的解释,终于把反对派―一说服,拆城修路的工程顺利启动了。
孙科作为广州市长,为官一方,也算造福一方。
孙科曾自豪地说,那时:“环顾国内,城市的规模略微完备的,其实是从我广州开始;从那以后,市政一词才开始风靡南北,研究试验的人渐渐多起来。”
到1926年,他曾三次担任广州市市长。在孙科的治理之下,广州有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