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第二任皇帝明帝在位时,一个叫燕广的布衣被封为折奸侯。
“折奸”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因为里面有个“奸”字,幸好,前面还有个“折”字,大概意思是,燕广这个“侯”是通过揭发别人的奸情而受封的。但事实上,燕广是通过诬告才得到的这个侯。
此事说来话长。东汉建立后,在诸侯王的问题上,仍旧执行西汉所定下的基本国策,那就是封宗室子孙到各地为诸侯王。
开国皇帝光武在位时,明帝的哥哥刘英被封到楚地为王。楚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和江苏西南部,在东汉时期,这个地方完全可以用兔子不拉屎来形容。而刘英之所以得到这样一块地方,全是因为他的母亲不被宠爱,能得到这个地方,刘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52年),刘英离开了洛阳,到楚国去当他的诸侯王。在汉朝,想要把诸侯王做好,其实并不容易。虽然在西汉时期,武帝通过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们的势力,但由于当年的通信与交通都非常不发达,诸侯们独占一地,到底在做什么,身在中央的皇帝还是非常在乎的。刘英来到楚国后,深知王位来得容易失去也很容易,所以就采用了一种看上去非常有效率的方法来让皇帝放心,那就是崇奉黄老。他命人在王宫内设置了黄老牌位,晨祭昏祀,以示崇敬。一时之间,楚国的许多上层人士都和他一样崇信黄老。
当然,在帝制时代,信奉宗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刘英之所以敢这样大张旗鼓地崇奉黄老,和当今圣上汉明帝的主张有关。明帝继承光武皇帝的统治思路,以黄老之术为治国思想。光武驾崩后,明帝并没有改弦易辙,而是继续推行黄老之术。国家此时需要这种统治思想,而明帝本人又对黄老之学深为欢喜,所以,整个东汉初期,汉帝国在皇帝的许可下,到处可见黄老思想。刘英自然是这种思想的推崇者之一,并且希望在楚国能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在他与明帝来往的信件中,他真诚地表达了这一理想。明帝对这位兄弟的想法深为赞同,并不时地用厚重的赏赐来表达自己的赞许之心。
这个时候,东汉帝国并不仅仅是黄老之学,还有并未成熟的佛学。永平五年(62年),明帝梦一金甲神人绕殿西升,自称浮屠。事后,特意派人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回到洛阳后,帝国大为震动。刘英在得到这一消息后便派人到都城洛阳询问情况,天竺国来东土的二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给刘英派来的使者讲述了佛家思想,并且还送了他们佛像和译的经文。当刘英看了二位高僧的解释后,发现,佛家思想与黄老一样也是主张清净无为,如果修炼圆满,即能延年益寿。刘英非常高兴,如获至宝,就开始在楚国将佛像与黄老牌位并排共祭,由此而成了他每天的政事之一,不但如此,他还将佛的思想传递给别人,使得整个楚国掀起了崇奉佛老的热潮。
刘英的确是个虔诚的佛老之徒,在永平八年(65年),明帝下诏,罪犯可以用缣帛来赎罪。刘英就派了专人带着黄缣白纨三十匹,送上朝廷。并且上表文说:“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明帝非常感动,亲笔下诏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将缣帛发还,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特此报闻。”
“伊蒲塞”与“桑门”都是梵文译音,“伊蒲塞”就是普通信仰居士,“桑门”就是“沙门”,“和尚”之意。从明帝的这道诏书上可以看到当时楚国信仰佛教的人是相当多的。刘英在得到明帝的褒奖后,立即展开大行动,他与信仰者们齐心协力向佛老表示忠心,制作了金龟玉鹤,象征成仙长生;刻印文字符书,以示吉祥如意。不但如此,刘英还把那些信仰者造册登记,这份登记表中,仅有身份有地位的就达数千人。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