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四,虽然距离蒙古大军围城已是过去了三日,城外的狼藉已是被收拾的差不多了,但空气中仍是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血腥味道,令人隐隐作呕。
辰时刚过,笼罩在榆林城上方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位于城中的巡抚衙门已是人满为患,街道上更是出现了不少手持兵刃的士卒,往来巡视,神情冷凝。
约莫过了两炷香的功夫,街道上巡视的兵丁突然多了起来,只见得榆林城中的文武官员纷纷在身后吏员的簇拥下行至巡抚衙门正厅。
见得厅中早已等候多时的延绥巡抚陈奇喻,纷纷拱手示意,随后便是默默立于一旁,等候着居于上首的"不速之客"发话。
昨天太阳落山之际,自京中而出,奉圣谕坐镇榆林平乱,总督"剿匪"一切事宜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到了。
见得榆林城中的文武官员悉数到齐,脸上残存着疲态之色的王在晋冲着一旁的陈奇喻点了点头,随后便是在官厅中众人有些惊愕的眼神中起身,拱手行礼:"本官已是知晓,榆林之危,全赖诸位同僚精诚合作。"
这位自中枢而出,代天巡狩的"钦差"脸上满是诚恳。
"王大人言重,食君禄,当为君分忧,我等岂敢居功。"闻言,神色颇为忐忑的延绥巡抚陈奇喻便是起身回礼。
"一切皆是下官办事不力,这才令得蒙古围城.."
虽然凭借着靖南侯及靖北伯等人的奋力搏杀,化解了榆林的危局,但他身为延绥镇的最高行政长官,造成蒙古围城的局面,已然算是"失职"。
"陈大人不必妄自菲薄,本官离京之际,天子曾金口玉言,延绥积弊日久,非短时间内可以建功。"
闻言,王在晋波澜不惊的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欣赏之色,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如今大明朝廷可是罕有像陈奇喻这等主动"请罪"的官员了。
"还请总督大人主持大局。"
又是忙不迭的行了一礼之后,陈奇喻方才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近些天的一连串"祸事"着实令他有些焦头烂额。
话音刚落,官厅中的文武官员便是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放在了上首的王在晋身上,这位不但是天子委任的平乱总督,此前更是官至兵部尚书,乃是朝中少有的知兵的文官。
虽然眼下榆林之危已解,居于城外的近十万蒙古大军也被关宁铁骑和天雄军携手杀得支零破碎,但贼酋皇太极及其麾下女真鞑子却是先一步溃逃,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除此之外,那两千余名不知所踪的"饿兵"也是隐患之一,这些人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谁也不敢忽视。
"本官离京之际,已是请示天子。"
位于上首的王在晋闻听陈奇喻发问,不由得微皱着眉头,在几名文官有些不解的眼神中,缓缓道:"攘外必先安内。"
一语作罢,也不待众人有所反应,便是环顾了一圈官厅中的诸位文武官员,锐利的眼神着重在靖南侯祖大寿,靖北伯卢象升,东平伯黄得功等武将的身上停留了片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也不知这些位手握重兵的骄兵悍将是否会如同在辽东那般"兢兢业业",是否对天子的这等决策,心生不满。
毕竟,"攘外"与"安内"所代表的军功相差极大。
"总督大人所言甚至,虽然榆林之危已解,但城中百姓仍是人心惶惶,需要以安抚为主。"
沉吟了少许,身为在场武将之首的靖南侯祖大寿缓缓起身,冲着上首的王在晋拱手说道。
"只是好叫总督大人得知,近些时日因为女真鞑子和蒙古鞑子围城的缘故,倒是让那些饿兵逃之夭夭,眼下却是没有半点眉头.."坐在一旁的陈奇喻也是连忙补充,虽是面有难色,但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