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哦,二哥,您好酒量!”
李清音张着鲜红欲滴的湿唇,发出一声莺啼般轻叹。
她的眼睛里再次出现一种柔性的美,美得令李绩窒息起来。一双杏眼足以摄人魂魄,可原主的记忆里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模糊。
这也许当时李清音只是一个豆蔻女孩,与生命的抗争体会不深。
与这位堂哥的交集并不是很多。养在闺中人未知,也许她很少出门。
这次回来,令李绩意想不到的是,在二叔家还有这么一股清纯的气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李绩和玉石大口喝酒,不一会李玉石就酩酊大醉起来。
饮酒一是靠气氛,二是靠体能。
气氛活跃,也许半斤不醉;话不投机,也许二两就会给样看。
李玉石看到二弟衣锦还乡,眼下又着手创办第三产业,大有一飞冲天的气势,他想到自己空读诗书,一事无成,难免心中郁闷。
一双醉眼似乎迷离,手里的半截棉花杆,掉落在地上,他竟浑然不知。
李绩实在想不到昔日的大户,如今破落地让人心酸。几个饭碗,黑白不一,大大小小的有好几种。
几双竹筷头部已经发白、发毛。
家中添加了人口,李玉石没法,只好在柴火垛了抽出一根棉柴,用棉花杆当筷子用。
李玉石身上的长衫,还是二叔李一刀以前穿的旧服,已经洗的发白。蓝色渐渐褪去,留下的只是棉布的本色。
“玉石,去睡吧,没那个酒量呈什么能。清扬也不是外人,他不会介意的。”
“妈,大哥不是高兴吗,二哥难得在家里吃饭,他多喝几杯,也正常。”
李清音替大哥李玉石打圆场,玉石虽然毫无建树,对清音、清韵姊妹俩还是照顾有加的。
脏活重活抢着干,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自己一点也不舍得吃,都分给两个妹妹。
去年的中秋节,正值战火正炙热的时候,他从东都大儒李慕白那里分得两块一块五仁月饼,他用麻布包好,带回家来。
月圆之时,一家四口,将一块月饼分成四块。
李玉石看着清音、清韵甜蜜的笑容,心里一阵高兴,转眼又是一阵心酸。
他那一份,又分给了清音和清韵。
最后,包装布里面的几层月饼面皮,他用手掌捧着吃下,这就算过了一个中秋。
“正常什么?不能喝就不要喝。什么事,都跟人家比,你给你二弟提鞋也跟不上。”
穆婉清还想再多说几句,忽然,看见李绩的面色毫无喜色,便把后半句话噎住了。
“穷家破吵”,家一旦过得日子不如意,拌嘴和吵架就是常事。
李绩忽然想到前世的记忆,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大抵类似这种境况。
兄弟不和睦、夫妻不和谐、父子不同道,还不是因为一个“穷”字。富人家有几户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大吵大闹的。
二叔是个硬汉子,他几次和李绩聊天,说他和哥哥李成新在北周战场、辽东场战上的战绩。
辽东战场连续三场大战,哥哥李成新拖着伤残之躯,仍然奋力杀敌。
后来,他恨自己,没能给哥哥李成新挡住那一枪,惨啊!那一枪从哥哥李成新左胸穿过,哥哥当场昏死。
后来李一刀实在忍受不了贫穷,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多半也是因为一个字“吵”。婶娘和那时大多管家婆一样,日夜担忧着生活的拮据。
劈脸就打的日子,也让李一刀毫无尊严。婶娘大家小姐的脾气,令李一刀如老鼠见猫。
这也难怪,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谁都害怕。
婶娘还是个勤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