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奶奶可不糊涂。我早就知道,王爷是个大官。不过,朝廷的官员,不在朝堂处理政务,竟然回东都来了。”
“奶奶,靖王爷也是东都宫留守,在东都,也是他的责任所在。”
薛仁贵摇头晃脑,竖起大拇指。见奶奶没听懂,又补充道,“奶奶,东都留守,也是官位。先帝东征辽东时,箫瑀就是洛阳的留守。如今,东线无战事,皇上就委任王爷看守东都。靖王爷官至当朝宰辅,一级实职宰相。出将入相,这可是人生仕途的巅峰。”
“大孙子,我就更听不懂了,靖王爷是大官,为何又回到洛阳隐居。”
“我不是说了吗,东都留守也是官。”薛仁贵挠挠头,难为情的看看李绩。
“是啊,主公,您这么大的官职,为何不在京都啊。”
李绩微微一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杯酒,道不尽仕途贪欢。
唐朝官阶分为九品。
第一二品官,均已处元老。说白了,就是顾问团,不负责实际的行政责任。
三品以下,是为实际负责的官吏。
所以,李二时期,李绩有时只有降到三级,才能领实缺。
之所以选择回东都,李绩早已深谋远虑。一来看守东都宫,为朝廷尽微薄之力,二来,也想歇歇脚。
他虽然是尚书省左仆射,但唐代宰相职权已经一分为三,也就是说,从唐朝起,已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新还给三省。
唐朝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之权,各有不同。
中书省发令。唐帝国一切最高指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就是皇帝的诏书。
在唐代叫做“赦”。
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草拟“赦”,而系中书省拟定。就如同前世的机关发文拟文部门。
在中书省,除了中书令,还有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还有中书舍人,一般设有八九人之多。
中书舍人官位不高,他们却有拟撰诏赦之权。等到中书发布命令,就由他们拟撰。
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从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以补充修改,成为正式诏书。然后给皇帝画上一个“赦”字。
经过皇上画赦,就成为皇上的命令,然后送达门下省审定。
唐代帝国定旨出命之权,实操于中书省。
皇上只同意画“赦”而止。
待门下省侍中或侍郎接到此项诏书后,随即加以复核,就是对此项命令进行审查把关。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第三级官属,谓之“给事中”。
“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是对皇上的诏书需要参与提出意见。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的内容,就要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
诏赦自中书省定旨,门下省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也就是说,尚书省只是执行命令而已。这个对于穿越而来的李绩再熟悉不过,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所以,尚书仆射,离开京都,一点也不影响命令的执行。
后来,李绩慢慢感觉到,此种制度,亦有相当麻烦处。
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如遇门下省反对,即予涂归封还,如是说来,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否决帝命,这在唐帝国也是常事。
为了提高办文办会效率,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原先常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
会议召开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