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一丝微笑。
“父亲,您有办法了。”
长孙冲说着,跪在地上,给长孙无忌捶着小腿。
…
弘文馆,李治坐在一张楠木书桌前,摊开《论语》,认真听着李绩授课。
昨夜,李绩从东都乘豪华马车回到京城,之所以,这次匆匆返回,因为,不能耽误了,每周一课的讲习。
“陛下,您要不要休息一下。”李绩讲完一篇,看着眉目清秀的李治,疼惜的问道。
李治看见李绩精神矍铄,笑道,“靖王爷,我不累。您要是累了,您休息。我自己温习温习。”
“不不,下面,还有其他大臣的讲座,我就不耽误时辰了。我还是快一点讲完。”
李治登基后,每天清晨便到弘文馆听讲,上完课后再到两极殿听政。
他不满足于隔日听一次讲座的学习安排,就请担任老师的大臣们日侍讲读、阐发书旨、为学之功、庶可无间。
李治还将北欧、西域、天竺国传教士聘为老师,跟他们学习几何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和佛学等。
有一次,他问李绩,自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帝王为啥都爱学习、爱读书。
李绩随手拿过《论语》,讲了一个故事。
《论语》中记载,子路在鲁国当官,安排比他小21岁的师弟子羔做费地长官。
孔子骂子路是误人子弟,因为子羔还年轻,尚未完成学业。
子路不服,认为子羔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何必非要先读书呢?
孔子一听,更加生气。
马上教育他说道,学乃为政之本。
在古人看来,学识不到,修行不休,是不能从政为官的,只有“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从那以后,李治记住李绩的教诲,更加勤奋读书。
他对李绩更加佩服,每每遇到大事,悬而不定,他就会派人用快马去洛阳请教李绩。
很快,李绩的课程讲完了,李治把他送出弘文书院,再一次回到馆内听讲。
…
第二日朝会,李治刚说完近期的要事安排,一位紫袍官员站出来,声若洪钟道,“臣有本要奏。”
李治一看,又是史文龙,本想一口拒绝,又想到老师的教诲,就不耐烦地应道,“史爱卿,您有啥事,就赶紧的禀报。其他大臣,还等着回部处置公务。”
这个吏部侍郎史文龙,为人狂直,李治登基后,他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不是张三不好,就是李四怠政。
依仗着饱学之士的名分,常常口若悬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恰恰遇到恩师李绩去洛阳不久。李绩既是尚书省左仆射,又是帝师,利用这权势,多少为自己牟取了一些私利。
人嘛,都有点私心。李绩到了东都,从火热的官场回到田园风光里,也就难免脱俗。
人就怕有人惦记着,这不,史文龙腰杆挺得笔直,把笏板往上一举,颔首注目,深吸一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