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服中山国国君。
中山国,由姬姓白狄所建。国内多高山,南北长,东西窄,越往北,山势越平缓,呈狭长状如草原钉进中原的契子。原嵌在郑国和齐国之间,后齐为郑灭,故被郑国国土包夹其间,仅北面和草原相连。因山中有城,城围山建,城中亦有山,故称中山国。
该国虽小,却是上天眷顾的宝地,境内有银矿、铁矿不说,还盛产灵植灵矿。其灵矿品质之好,市场上只消说产自中山,买家便收了挑刺砍价的念想,好东西就值那个价,你还别嫌贵,你不要,有的是人抢着要,爱买不买。
郑国灭齐时多次欲借道中山,皆为所拒,郑国皇帝恼之。灭齐后,几次欲发兵吞并,顾及其境内山高林密,多有一人当关万人莫开的险关隘口。中山人尚武,且境内有独成一派的中山修士,该派修士纤瘦娇小,动若狡兔,擅隐秘,长弓箭,多三五成群一起行动,在山里遇见极难对付。
几次以“迷途”为由,摸进其境内探路的斥候小队皆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连由修士带队都无法全身而退,策划行动的边境校尉也惨死军营之内,这才颇为忌惮,迟迟没有动手。
近年更是承接了不少原齐地和草原人的走私业务,做中原人和草原人的中间商,一倒手便赚得盆满钵满。中山王有志中兴,所获钱财多用以屯粮铸甲,军中估算其部队着甲率接近八成,为中原诸国最高,要不是它国内人少,估计早就从山里杀出来了。
郑国和中原国家一样,彼此间打归打,非战时贸易是不停的。对草原人的态度也一直和大多数北方国家相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能姑息壮大,禁止和草原人直接贸易。
之前和中山国贸易量少,也不甚在意,打从前几年遭了水患,又遭了蝗灾,连年灾荒国内缺粮严重,郑国皇帝又死犟,不愿和草原人重开边贸。
向同为中原国家的中山国买低价牛羊就成了真香的选择。虽然全是山地的中山国产个屁的牛羊,有不良商人诡辩称是山羊,赶山上小路走急了自己会跑坠崖的你管这叫山羊?能从哪里来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都看破不说破。
饥荒缓解后,为省金银,马上停了官方购买。可民间已经吃到过甜头,哪能说停就停,走私便顺理成章接过渠道真空,甚至人都没换几个。经手分食利益的几个边关世家几年内迅速壮大,甚至在之后听闻皇帝有意对中山国动武吞并时,在军功和金银财富间,考虑再三后选择了派人协金银到京城游说武力征服的难度之大,中山国平素之恭敬,甚至借星象异常兴兵不吉反对擅启边衅。
舆论造势影响国策,这是犯忌讳的,郑国皇帝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不过不知道为什么,那事后来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在赶到清水渡口,发现左贤王部已西行时,便猜到草原人借道中山国北归的可能。外交这事可不是林忠良作为一个将军可以擅自做主的事,更是太子身在军中掌兵时应该竭力避嫌的。
于是当天就往京城送了一份最新战报,告知左贤王部最新动向以及后续动作的几种可能性。
郑王收到信件后也很有意思,不是招少数重臣商议,而是召开大朝会放给群臣商讨。
群臣刚开始得出的结论也很一致,左贤王部借道中山国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中山国能拒绝借道,三路大军追上去后,或可一战定乾坤。必须派人去要求中山国国君拒绝借道。
可去游说中山国国君的人选上分歧很大,这种耍耍嘴皮子便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挥斥方遒,随痛击蛮夷的战例名垂千史的功勋活,可不就是这些读圣贤书,整天标榜为国为民的儒生们眼巴巴盼望的好机会么?第一时间踹开了本应负责此事的鸿胪寺,一个个引经据典抢破头。
不得不说,打从老丞相当殿撒泼起,就起了个很不好的头,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