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地球的面貌,开始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由于骤变的气候,导致大片森林消失,旱季的延长,势必会让河流,以及湖泊日渐干涸,而冬季又变得更加寒冷,这一系列的骤变气候,严重威胁到恐龙的生存。
大片森林的消失,让长颈蜥脚类恐龙,无法获得更多食物来源,当周围没有了食物可以食用,大型蜥脚类恐龙只能走向灭绝。
食肉性恐龙又以食草恐龙为生,尤其是大型食肉性恐龙,它们每天需要大量食物,一旦很多蜥脚类恐龙灭绝了,它们无法获取到更多食物来源,它们也会跟着一起灭绝。
恐龙能不能在白垩纪晚期,这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存活下来,也是根据它们能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改变。
如果它们能够适应,那么它们就能存活,如果不能适应,那么它们只能被大自然淘汰。
往往体型越大的捕食者,在每次物种大灭绝中,受到的影响最大,也是最深的一种。
体型庞大的劣势,也是导致它们快速灭绝的不利因素。
因为体型越大,它们摄入的食物也就越多,当周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食物极其匮乏的时候,捕食者一旦缺少食物来源,无法以新出现的食物为食,那么它们只能走向灭亡。
不过,物种大灭绝不仅仅只发生在陆地,它总是来的毫无征兆,悄无声息。
总是会在无时无刻,不经意间持续发生。
也许这个过程不会太慢,但遇到不可遏止的时候,灾难一触即发,就会像刚刚苏醒的洪荒猛兽,一旦真正来临了,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物种大灭绝,一旦发生,就是全球性,乃至地球性的。
除了陆地以外,海洋也会发生,事实上,每次物种大灭绝,最先开始,都是以海洋为基础的。
当然,海洋面积要比陆地大,因此,海洋发生物种大灭绝的规模,以及范围,包括杀伤力,要比陆地大很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灭绝的物种数量,要比陆地更多。
在白垩纪晚期,当盘古大陆持续分裂时,各个大陆板块的所有自然环境都受到影响。
尤其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恐龙,也就是如今的北美洲,当气候发生重大改变时,受大气奔流,以及洋流紊乱,海平面出现上升,和下降,大量海水不断从海洋涌入陆地,吞并大部分内陆地区,影响最深的是较小陆地上的生物,因为大陆地要比小陆地面积更加庞大,体积也更大,因此具有更好的缓冲能力。
伶盗龙生活在北美洲,它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生物,因此,生存下去,并不需要太多的食物。
它们采取群居生活,合作捕猎,一旦试图利用数量优势放倒一头体型庞大的猎物,这头大型猎物,就能让它们享用数周的时间。
然而,大型捕食者就不同,体型越庞大的掠食者,大多数都是温血动物,为了维持身体机能运转,它们必须要每天外出捕猎,活动时间越长,就会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一旦三天不进食,它们就会饥饿难耐,如果超过一周以上没有进食,大型掠食者也会和我们人类一样,会被活活饿死。
如果换作是以前,这些强悍的捕食者生活在侏罗纪时期,当盘古大陆没有持续分裂漂移,周围环境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时,大片茂密的森林依旧存在,肥沃的平原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山谷,以及大量河流,湖泊,沼泽地都还在的话,必然会有很多猎物到处寻找食物。
只要这些精明强干的掠食者四处游走,依靠无可匹敌的力量,就能捕获到绝佳的猎物。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白垩纪来临时,受气候骤变影响,冷空气陡然下降,寒冷的气候变化,导致北美洲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