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面前,人性总是要经历考验的,纠结很久,凌标还是决定尊崇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自己在乱世立足,要给这个乱世建立新秩序,要行的是道而不是术。
想赚钱,想增加财富,还得是要行正途。
所谓正途,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化工厂。
化工厂能做什么,化纤、塑料制品,化学燃料等等,都是当时需求量很大的生活用品。
比如化纤,一个中型化工厂的产能,当时几乎超过了五省的民间手工织布总和。
这就大大的弥补了,棉布生产的不足。
生产出来的化纤布料,成本远低于手工织的棉布。
除了制作军装使用,还可以满足民间的用布需求。甚至还可以远销南方,东部等省份,赚取大量的银元。
当然销售的事情,自然也是赵四完成。
自从化工厂投产以后,凌标感觉就好像没有缺过钱。加之农业的高速发展,铁矿的大量开采,冶金业的快速发展,西北五省的物资,完全能满足自身军民的需要。
所以都是在向其他地方卖物资,很少向别的军阀购进物资。
和其他军阀地盘之间的经济往来,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
除了寇老西有煤炭资源,能在凌标这里赚到些大洋之外,其他军阀都是向凌标流入大量的银元。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周边军阀深感财政吃紧。不得不又加大了对百姓的盘剥。
只弄得辖地内民怨沸腾,反抗重税暴政的活动日渐频繁。
而各地军阀对待反抗活动,又出奇的一致,就是暴力镇压。
一时间,各地大量民众背井离乡,携家带口都离开故地,往西北五省迁徙。
也不乏有被迫害者纷纷进京告状。
弄得各地军阀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又把矛头都对准了凌标,认为一切的根源都在他那里。
由于大量的民众迁徙过来,让西北五省的人口迅速增长,由原来的地广人稀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人口稠密的富庶之乡。
凌标整日处理军政、发展民生。忙得不亦乐乎。
眼见形势一片大好,凌标又开始着眼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就是生产力,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穿越前,凌标在政治课上学到的,现在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飞速发展,正是靠着专业人才的知识才能实现的,否则系统就是给了设备也无人会用。
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军队、农业、军工、工业等等。
所以凌标决定开办学校,万丈高楼平地起,办教育先从基础教育开始。
“政府的财政有多少资金?”凌标向时任财政署长的陈沉问道。
“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银元,另外还有花旗国外汇八百余万元。”
陈沉不加思索的回答道。
“那拿出三千万银元办学校,每个乡建一所小学,可以整合当地私塾,办中心完小。县城必须要有一所以上的中学,另外在会昌州,陕州、潼州及其余各省省城新建大学,工、农、医及军事、军工各类大学各办一所。”
凌标滔滔不绝的说完自己的计划,把陈沉听得一愣一愣的。
“办这么多学校,钱不成问题,但是这么巨大的师资资源从哪里来?”
“花钱,招!全华夏招,全世界招!只要是人材不惜重金礼聘。”
这就是土豪和普通人的区别,只要花钱能办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凌标想到了某位文坛领袖,任首都大学时的工资。月薪360块大洋。
“小学教员,月薪30块银元起,中学教员,月薪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