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艾华的父亲淮生突然收到从海峡对岸寄的信。
拆开一看,原来是当年他们师范学校师生随校方往南转移时,那位同桌同学汪昭思写来的。
父亲万分惊喜。
几十年来,他不知道同一列闷罐子火车师范学校那几百名师生们的下落。
后来找到了几位中途逃回来的同学,打听同桌好友汪昭思等,都不知道他们后来的情况。
从来信中,父亲才知道,那列火车一直往南开,一路上不断有师生逃离回来。
而“老同桌”汪昭思及三十几名师生一直到了大海的那一边。
“老同桌”告诉艾华父亲,他和妻子想回大陆看看。
父亲立即回信,说特别想见“老同桌”的面。
此后,他们之间书信不断。
终于,那一年,“老同桌”带着老伴跨过海峡,回了大陆,来到艾华父母家。
“老同桌”他们一见面,拥抱起来,泪花闪闪。
听了“老同桌”讲起在海峡那边的生活情况,父亲才知道,他随着军车,一直向南。
到那边后,一开始,他在一所学校教书,并与一位同火车去的贤城师范女学生郑湘云结了婚。
后来,“老同桌”利用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机遇,离开讲台,经营办企业,还算成功。他妻子在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
他们向淮生打听魏淑贤和吕昭凤等同学的情况,无不感慨万千。
江昭思说:“当年,我们如果跟你们一样,下火车跑回来,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生活了。
不像现在,总是思念大陆这边。”
父亲问:“那你为什么不跑呢?”
“老同桌”说:
“你不知道,咱们班的老师是我老家的亲戚,一直劝我跟着她们走,说不会吃亏的。
没想到,我听了她的话,最后竟然跑到了大陆对岸。”
父亲说:“真是世事难料啊。人生的道路,关键的只有几步。”
“老同桌”说:“谁说不是呢。一水相隔,远离家乡的一年又一年,我俩思念着故土,思念着家乡啊。”
这时,他俩要送给艾华父亲1000美元。
父亲说啥也不要,推辞说:
“我和老伴俩儿退休养老金也不少,咱贤城的物价也便宜,生活还不错。”
江昭思说:
“我们都是几十年没见面的老同学,表示一点心意啊。”
“老同桌”的夫人郑湘云也劝:
“收下吧,我们回来时带了一部彩电和一台收录机,送给了他的亲大哥和我母亲。
到你这儿来,也没带东西,只表示这点心意吧。”
“老同桌”说:
“我俩回来,到我们的本族或亲戚那儿去,都是每家送2000元美金。这次到你这里来,让你们热情款待,我们也过意不去。”
父亲这才收下了他们夫妻的礼物。
他夫妻俩能回家乡,得益于那一年海峡对岸宣布开放居民回大陆探亲。
紧接着,大陆公布了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
至此,38年的隔绝终于被打破。
仅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了10万人。
艾华父亲和他“老同桌”之间,聊着各自家里的情况,父亲知道他们育有一女。
又聊起了当年班上留在大陆的其他老同学,父亲说:
“有的还健在,有的已过世了。”
江昭思听后,感慨万千,说:
“记得白居易《再到襄阳访问旧居》中有这几句诗,‘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