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不愿招工进商业局的艾华,此时为买肥皂、火柴和食糖等日常生活用品发愁了。
但松树沟的社员朋友们,都以为他们这两个回城知青神通广大,常有人写信来,希望在购买稀缺物资上提供帮助。
是的,乡下人就是这样看待城里人的。
其实,连艾华自己小时候,也认为城里人无所不能。
“妈妈,我们为啥不到城里住?这儿不好,城里好。”
艾华记得,小时候不止一次问母亲。
母亲不回答。
“城里多好,我‘石头舅’当年就想带姥姥去城里玩。”
艾华继续说。
但母亲仍然不回答。
父母亲一直在山区教学,使艾华自小对进城玩看成一种奢望。
他如终不明白,父母为啥不能像二姨那样,在城里学校教学,那里多繁华,多方便。
第一次进城是什么时候,他不得而知。
但记得有一次,曾跟母亲乘火车到了城里,晚上无法返回,便住到了城里的二姨家。
二姨是母亲的堂姐,在城里中学当老师。
二姨夫早逝,二姨就和独女儿一起生活。
城里虽好,但也有不好的地方,特别是住房太窄小了。
二姨住在一个胡同里,那是有着黑色鱼鳞片瓦的两间平房,外面搭一个棚子做厨房。
里面一间,是二姨的女儿、女婿及小外甥女儿住。
外间,既是客厅,又是二姨和她大外甥女儿的睡觉的地方。
二姨的床前,挂幅帘子相隔,占去了客厅的一角。
见艾华和其母亲的到来,热情的二姨便在客庭中间放了张铁架折叠床,安顿了他们。
好歹有个睡觉的地方,已是十分满足了。若去住旅社,母亲舍不得花钱。
艾华跟母亲进贤城许多次,没住过一次旅社。
晚上路过旅社门口,艾华放慢步子,向里面看,灯光明亮,母亲知道儿子的意思,告诉他:
“咱没钱,住不起。”
是的,那种消费,对于他们家而言,根本承受不了了。
一次,母亲说让他独自到姥姥家。
姥姥住在城北的乡下,去那里必须经过贤城。
因乘火车到城里已是傍晚,要在城里住上一夜,第二天再步行三十多里到姥姥家。
他在城里的亲戚,也只有二姨这一家。
母亲说:“你就住在二姨家吧。她家你能找到吗?”
艾华那时候还小,跟随母亲去过一次,但城里的房子多,路也多,他没有把握。
母亲便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
“二姨家就住在北塘坡22号,下了火车,坐个三轮车,说清楚地址,人家就给你拉到了。”
此时,他还不会认字,只能凭脑瓜儿记,终于只身出现在二姨的家门口。
经此次的成功,那个地址从此留在了脑袋里,一辈子再也忘不掉了。
城里人就是比乡下人强。
二姨家,照明是电灯泡,只是吃水要到胡同里的一口井里打。但水井离得近,又是石板路,下雨天没泥泞,比乡下人吃水方便得多。
晚上,他跟二姨家大人一起去电影院。
夜晚的街路,木杆子上电灯明晃晃的亮,用不着打手电筒。
白天,他到新华书店去。
四周墙上的标语,尽是读书励志的内容。
特别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一高尔基”几个字格外醒目。
一架架各类的书,让他沉迷。
忽然,《阿凡提的故事》吸引了他,舍不得丢下。
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