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很复杂,历朝历代的货币多如恒沙之数,不翻泉谱,没几个人能记下来,别的不说,单说袁大头,就有120种左右的版别。
胖头孙虽然大学读的跟文物相关的考古,但考古是不教这些的,整个大学期间就连实践的机会都很少,基本都是在学理论。
就算挖了一个大墓,学校会让一些学生参加田野考察,他们也接触不到核心的工作,按我师爷的话说,他们干的都是腿子活,有时更惨,干的是下苦的活。
这些都是盗墓行业的分工,按照北派的说法,主要分为掌眼、支锅、腿子、下苦,腿子负责技术工作,毕竟盗墓也是一项技术活嘛,而下苦都是一些苦力,负责挖掘工作。
这些对鉴定文物其实没有多大的帮助,学校学的知识比较粗放,比如对比各个朝代文物的特点,能够加以区分,但要再往下细分,比如同一个时期两个画家的作品有什么区别,相信大多数学考古的学生是没办法判断的,反而不如一个学美术的学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胖头孙没法细分袁大头的原因,他就知道三年袁大头的存世量很多,烂大街的货,但却不知道三年袁大头还有签字版。
因为这个版别十分稀少,他没见过也很正常。
但我不一样,我从小就学古钱币,我文物的启蒙是从古钱币开始的,不客气的说,我已经学了十年了。
胖头孙似乎对此还挺不服气的,对我冷笑了一声:“就算你捡到了漏儿,你也得能卖出去啊,现在有几个人收藏银元?”
我笑了笑,没言语,但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买家的人选。
银元现在虽然没行市,但总有那么几个人收藏,古玩的每一项分类,都不缺收藏的人,缺的是门路,也就是怎么找到这些人。
别的地方我不好说,但在京城,我爸妈从小就带着我去拜访行里人,后来姚师爷也带着我四处转悠,我太知道行里谁在玩银元了。
“杜师傅,你们忙着,我去别处转转。”我对杜继昌微微躬身,转身去了别的土坡。
走了大概十分钟左右,我又遇见了一个小山头,那是建筑工地的土堆积起来的土丘,上头五六个摊子,可能没什么生意,几个人在打牌,旁边的人围观。
在潘家村这一块摆摊的,基本都是家里的旧货,卖出一件就挣一件的钱,也能贴补家用,只要一天卖出一件,就比上班强。
土丘有一条路,纯粹是靠人的脚印走出来的,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古玩市场也是一样的,开始的时候都是禁令,私人不能经营古玩,但这些古玩贩子多了之后,禁令也就解除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有潘家村这些卖旧货的小贩,才有以后的潘家村旧货市场。
这些小贩三三两两,东一群西一堆,跟打游击似的,抓都抓不到,公家只能让他们合法化,方便统一管理。
古玩市场后来的繁荣,就是从地摊开始的。
我爬上了土丘,立即有人说:“来生意了。”
几个围观的人迅速回到自己的摊位,还在打牌一个青年指着旁边的摊子:“哥们儿,自个儿看哈!”
我过去?了一眼,放着三件瓷器,都是民俗,我就没在意,继续逛其他的摊子,被一个老头给吸引了。
老头摆的东西比较复杂,几颗核桃,几把折扇,以及其他零碎的手把件,但现在手把件不叫手把件,叫疙瘩件儿。
还有一块纸包的墨锭,只露出了一个头。
核桃有些包浆了,我拿起来晃了晃,还没起砂仁,可见没盘几年,而且只是普通的鸡心核桃,我就没要。
再打开那些折扇,扇面都是新的,但也不能说是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