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智宵真的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年,可能会控制不住想表现的欲望,现场开始挥斥方遒。
然而,智宵只是微笑着,简单地说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句话让孔丘脸色变得尴尬了起来。
一些门徒却是露出一副非常赞同的表情。这些是明白人,并且懂政治。
尽管蒯聩和孔悝心里感到失望,目光对视都能看出对方表情上的慎重。
他们在想:“年纪不大却能将事情看得那么清楚,举止极有涵养,讲话有理有据,看来智氏还是会继续兴旺啊!”
本来的事情,国家大小事人人都能说,想要进行干涉要先看看自己掌握多少力量。
孔丘可以指责赵氏入侵卫国,想听一听智宵有什么看法也行。
智宵的回答很是完美,既表达了谦让,也表达了属于晋人的立场。
要不然的话,智宵身份或许能够影响到智氏的决策,可是为什么要给卫国出头?话问出去会让孔丘很难堪。
同时,智宵在明确表示不是晋国入侵卫国,纯粹是赵氏发动私战,晋君午不想管或者鼓励,同坐卿位的各人介于能管又不能随便干涉的定位。
为了道义?讲道义的话,卫国是晋国的小弟,偏偏又跟晋国当前的敌人楚国、吴国纠缠不清,本身道义上卫国就有亏。晋国没有集结大军开启国战,只是赵氏出动家族军队发动私战,算是对卫国手下留情了。
如果晋国真的对卫国开启国战,不会只有两个“师”的兵力,起码会是一个军团的规模。
卫国连对抗赵氏的两个“师”都要进行举国动员,想一想晋国来了一个军团会是什么情况。
尴尬过后的孔丘却是极为赞同智宵的那一句话,转头开始教导自己的弟子,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掰开揉碎了仔细讲其道理,劝导众弟子一定不能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没有后面对弟子承认智申错误,孔丘会被程朔拔剑给劈了。
毕竟,那句是智宵说的话,结果孔丘立刻捡起来干好为人师的操作,不是情商低到令人发指,便是在变相表达“我才是老大,他不过是一个小屁孩”的意思。
有了后面的自认错误,反而让孔丘变成一位能够正视自身,勇于承认对错,尤其根本不看年龄差距,奉行达者为师道理的人。
负责记录孔丘言行的门徒这一次没有动笔,倒不是觉得记录了会丢人,纯粹是相似的事情以前已经有过篇幅。
那是发生在很多年前的事情,孔丘得知宫敬叔这个弟子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随后与老子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之中,彰显孔丘尊重权威。
随后,孔丘让自己的弟子发表看法。这是有意让弟子露脸,能得到智宵或蒯聩、孔悝的一句赞赏,师徒会觉得很有面子,说不定回到鲁国还能获得个一官半职的?
当前的孔丘很有抱负,只是人生境遇真就不咋地了。
由于三桓排斥孔丘的关系,连带孔丘的弟子也不受待见,或许没有人会刻意找他们的麻烦,想要在鲁国获得官职非常困难。
列国君臣哪怕不怵三桓也不会随便得罪,以至于列国去拜师孔丘的人一样难以获得职位。
三桓是谁?他们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属于鲁国的公族,三个家族同气连枝的同时,在鲁国可谓权势滔天。
“仲由所言极是啊!”孔悝看似很欣赏这个叫仲由的人。
仲由就是子路,传闻中要去找孔丘麻烦,却被孔丘一顿暴揍给收服的人。
刚才有不少孔丘的弟子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