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跞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智跞,会担忧智申当家之后的情况,怕的就是一旦时局有变,智氏一定会被卷入风波,有什么结局将会很难预料。
智宵当然懂得智跞在担忧什么。
目前赵氏极度衰弱,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实力,在所有人看来赵氏的威胁变小了。
范氏和中行氏历经沉重打击,短时间内依靠坚实底蕴显示了复起的迹象,其余家族就要想一想一旦范氏、中行氏真的重新崛起,他们在内战时对范氏、中行氏做的那些事情会不会遭到报复。
比如说,智氏占夺了范氏在南方的大片封地,甚至将范氏在西部的全部封地攻占;中行氏这边,智氏占了他们在中部的所有封地,西部的封地也全部接收。
如果范氏、中行氏真的复起,他们有可能接受现状,不再寻求收回失去的封地吗?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的话,智跞的担忧就显得很现实了。
“如今,范氏、中行氏盘踞东南,手中有‘沫(朝歌)’、‘邯郸’两座大城,麾下将士七万余众,背后齐国不留余力供应物资。”
“赵氏有兵四万余,公族屡屡出兵三万余。”
“看似双方兵力相持,然……赵氏多为新兵,公族战力羸弱,或不敌范氏、中行氏。”
“如此一来,范氏、中行氏确有复起可能。”
智跞一定将所有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考虑,甚至是一再进行复盘,得出了比较悲观的结论。
智氏当然跟赵氏有矛盾,其实就是赵鞅在晋君午的支持下对智跞夺权成功,导致智跞成了晋国历任元戎中的那个笑话。
除了夺权之外,智氏与赵氏在其它方面的矛盾也有,只是要说利益冲突有多么严重倒是未必。
恰恰就是智跞看不到智氏跟赵氏有不可消弭的利益冲突,天然就没有坚定灭掉赵氏的想法。
相反,智氏在内战过程中夺占了范氏、中行氏太多的封地,既然夺了下来就不可能还回去,等于智氏跟范氏、中行氏才是有不可消弭的矛盾。
知道自己改变了太多的智宵一时间陷入迟疑。
智宵一顿操作,直接让韩氏与赵氏正式分道扬镳,本该鼎力支持赵氏的魏氏也退场。
剩下公族支持赵氏,碍于公族富有却军队战斗力低下,打从事实上赵氏就是陷入独木难支的现状。
在智氏、魏氏和韩氏不参战的情况下,智宵认为范氏、中行氏确实是有复起的可能性,尤其是范氏攻夺了“邯郸”作为新的根据地,一下子连接了中行氏在晋国东部的封地,使得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连成了一片。
如果有一张势力分布图的话,可以看出从晋国南部的“沫”到北部的“夷仪”作为分界点,往东就是属于范氏和中行氏当前的控制范围。
智氏的封地分得相对散一些,中部从“黄父”作为起点,北至“随”地,东边抵达“壶口”这个位置;在晋国的南部,从“原”为起点,一直延伸到“雍”,可是里面又被其它家族切割得很是零碎;西边则是西起“辅氏”,北至“新城”,成为一个半月湾的形状,再抵近魏氏的“令狐”作为东边的终点,西南部从三峡到靠近周王室的南方全部,东边与郑国比邻,全是智氏的封地。
所以,智氏当前的封地分为了三块,最大的一块就是在中部。
魏氏的封地更为零碎,大大小小分成了五块,最大的那一块并不是魏氏的老巢“魏”地,相反是汾水边上的“吕”、“交刚”等地。
韩氏的封地也是五块,最大的封地在“杨”那一边,发展最好的却是在靠近郑国的边上。
以数据说话,智氏在占夺范氏与中行氏的封地之后,一跃成为晋国最为强大的那个家族,名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