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其他类型 > 荒村 > 第1章 杨德才怨魂归故里,丁大愣牵媒说2

第1章 杨德才怨魂归故里,丁大愣牵媒说2(1 / 2)

这丁老头面善心肠好,随和。大人小孩总会说上一两句笑话,村里人送他外号:没药医。最绝的是,他虽然扁担大的字不识一个,但编起顺口溜信手拈来,他侄女丁跟兄十七岁那年,替她父亲上河工,挑了几担支不下来,吃了中饭便挑着兜担回家。大愣编了个顺口溜:小跟兄兴冲冲,替她嗲上河工,三担没有支下来,吃过中饭往家充。至今他侄女还记着他这茬。

丁大愣多少代贫农,根红苗正,所以他被大队推选为贫协主任。话说这一日,他正在大队小学校给学生开忆苦思甜大会,他开会作报告不用稿子,一通顺口溜说得孩子们哄堂大笑,笑中忆苦。会刚结束,大队革委会袁主任喊住他说道:丁主任,跟你说个事。大愣问:什呢事。袁主任道:苏南来个下放户,还带着个闺女,你屋里宽大,又是一个人住,容得下他爷儿俩。大愣点头道:行行,人呢?袁主任手一指:喽。大愣转身望去,校舍山墙根下站着一老一小,老的清瘦,戴着一副眼镜。小的单薄,怯怯地打量着会场四周。

大愣把父女俩往家领,一路上打听得知,男的叫杨德才,教书先生,右派。他老伴原先在国营棉纺厂工作,去年不幸亡故,还有个儿子,一年前去了北大荒。身边的女孩是他的女儿,叫杨淑芬,十四岁,刚上初中。

大愣家三间土脚房,砖包门,里外用黄泥巴抹得光滑。大愣把西头房杂物收拾收拾,腾出些空间,用旧木板搭了两张丁头床,安顿好父女俩。前后约摸个把时辰,小女孩没说一句话。

俗话说:光棍浑身油。这丁大愣寡居大半辈子,积攒些钱,他将杨氏父女当做自个儿亲人,所以德才父女在丁家倒没受什么罪。杨德才随队里社员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劳任怨。淑芬也在队里做些力所能及的生活,父女俩倒也平安无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暑去寒来,斗转星移。一晃四个年头过去了。且不说杨德才拖着病弱的身躯,挨过了四年的岁月。单道杨淑芬由一个初来时的黄毛丫头,出落成标致的大姑娘。她既有江南少女的灵秀轻巧,也具苏北农村女孩的质朴憨厚。齐耳短发,得体的黄军装,虽瘦弱单薄,却也飒爽,只是一双明眸时常会溢满了忧伤。杨德才早已习惯了逆境下的艰苦生活,只是忧虑日渐长成的女儿的命运,以及时时牵挂千里之外的儿子的处境,这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却说这一日傍晚,杨德才收工回到丁家,只觉得头昏目眩,一头栽到在门口。丁大愣回来,见德才晕倒,急忙喊回住在侄女跟男家的淑芬,扶起德才。从此德才一病不起,终日与床为伴。淑芬常以泪洗面,叹爷俩命运乖舛。

那一日黄昏,大愣去公社开会,淑芬也去了青年突击队参加义务劳动。德才独自躺在床上,窗外秋风窄起,愁雨朦胧,梧桐叶沙沙落下,不免胡思乱想起来。叹自己命运不济,中年遭劫,流放他乡,如今又身染沉疴。真是:黄鼠狼尽拣病鸭子咬,暴风雨专打土脚墙。自己客死异乡,不足为惜,可怜一双儿女,尝未成家,前途未卜。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夜深人静,秋风潇潇,乌啼虫鸣,更勾起离愁别绪。正是:秋风不解旅人愁,独卧小屋听雨声。

次日凌晨,大愣开会回来,发现德才已不省人事,急唤之,德才悠悠醒来,见是大愣,微微点头而道:大愣兄弟,几年来承蒙你照顾,今生无以为报,若有来世,定当结草衔环。我死不足惜,只可怜我那小女,尝未成家,我放心不下,托您给她找个诚实人家……言末了,早已泪湿枕边。大愣听得心酸难忍,不住点头应允。此时丁跟男去突击队喊回淑芬,“爸---‘’连哭带喊,已成泪人。杨德才已不能说话,拉着淑芬的手,一口游气散尽,一缕冤魂飞出七窃之外,飘去无锡惠山脚下。

当下 丁大愣用柳树板打了口簿棺材,将德才葬于村外的一块荒地上,

最新小说: 妈妈是虐文女主怎么办? 大明一家人 御赐第一女仵作 恋爱困难少女 娇娘二嫁 恶人相爱 掌上明珠 念念勿忘 我靠线人系统在刑侦文里当热心市民 变成路人甲后(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