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村在前朝时因为村里出了个状元,远近闻名,然后村里自发建了一个书堂。
小小的书堂由一位杜先生执教,岁月流淌,书堂不断扩建,在最高政府获得执政权不久后,成为了学校。
当年的杜先生成为了校长,其子杜平秋和杜平东耳濡目染,从小就很努力读书。
槐村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现实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杜先生向最高政府申请了学校的资助款,而最高政府不知怎的,虽然答应拨款项下来,却迟迟未见资助款。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环境,学校的措施在不断更新,导致学校的支出越来越大,资助款下不来,杜先生也不愿意提高学费让村里人受苦,他开始变卖家产。
村里人知道后,也开始自愿捐出钱财帮助学校。
学校也在节省自身的支出。
但是,村里的条件始终不如城市里。
教师开始跳槽,前往大城市发展,谋取更高的工钱。
缺少了教师,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了。
杜先生卖出学校多余的设备又攒到一笔钱款,他此时已经年迈了,他叫来了自己的小儿子。
“平东,你愿不愿意把槐村继续下去……”
正直意气风发的杜平东点点头,然后担任了学校第二任校长。
但此时的学校已经岌岌可危了。
杜平秋去了城市打工,每个月都把工钱大部分都寄回了学校。
这是他们槐村的希望,学校不倒,他们都会坚持下去,让槐村继续发展下去,这是父亲的遗愿。
“平东,不好意思,我家要去城市了,我不想孩子继续种地了。”
“兄弟,对不住了,我媳妇说在外面给孩子找好了学校,我们得走了。”
“老杜啊,我一直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很麻烦,我想把家人都接过去,就不让孩子来这个学校了。”
……
杜平东陪着母亲王秀丽坐在门前,看着年轻人往村外走。
“平东啊,他们去哪啊?”王秀丽颤巍巍地指着那群往外走的人。
“他们啊,他们去更好的地方了。”杜平东耐心地跟母亲描述村外面的风景。
“那里能比皇城好?那里能比自家好?”王秀丽对着杜平东说道,“你哥都出去外面多久了,没见他回家,那里怎么能比家好。”
杜平东握着母亲的手:“是啊,咱家还在呢,咱家还在呢。”
老一辈的人受不了颠簸,被迫留在村里,看着年轻人出去打拼。
随着村里人的出去,本就困难的学校变得奄奄一息了。
而杜平秋的失业,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了吧。”杜平东咬牙下了决定。
学校关了,但卖不出去,槐村没什么特色,交通不便利,特产可以说没有。学校被闲置在了那里。
每天都有老人坐在门口,望着远处城市的轮廓,盼着家人能回家。
杜平秋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他没有接受自己的努力成果被上司的侄子窃取的事实。
一家重担落在杜平东身上。
家里落魄的环境,巨额的欠款,常常压得杜平东喘不过气,但他还不能倒下。
每天他都得接些散工回家做,然后还要负责家里一日三餐。
王秀丽老了,她看着村里老友离去,然后年轻人才匆匆回来,又把自己老友“接”出了村里,再也没有回来。
“家啊……哪里才是我们的家啊?这里是我们的家,你们怎么都不会回来啊!”
王秀丽经常流泪抱怨,但杜平东没有听清她在说什么。
王秀丽走了,离开了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