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级轻巡洋舰是20世纪10年代末期旧日本海军继天龙级之后所建造的第一型五千吨级轻巡洋舰,排水量从天龙级轻型巡洋舰的三千吨一口气跃升到五千一百吨,而航速也由三十三节提升到三十六节。成为旧日本海军以后五千吨轻巡洋舰的参考标准。
中文名
球磨级轻巡洋舰
外文名
球磨型輕巡洋艦
Kuma-class Light Cruiser
前型/级
天龙级
次型/级
长良级
研制时间
1919~1921年
快速
导航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大正六年(1917年)度的日本海军,在建造完两艘三千吨级轻巡洋舰(天龙号和龙田号)之后,马上意识到美军正在建造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以及英国海军建造的轻巡洋舰C型及D型战斗力远超三千吨轻巡洋舰,所以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型五千吨级的轻巡洋舰。于是海军在这一年度的造舰计划中打算一举建造九艘新轻巡洋舰,其中包括了5000吨级的球摩级五艘和期改良型长良级六艘中的四艘·。
当时的八八舰队计划案中原本计划建造八艘三千吨级轻巡洋舰,后来改成只建造两艘,这就是天龙号以及龙田号,并将后续生产转向了五千吨级的新型轻巡洋舰,也就是球磨级轻巡洋舰。
由于八八舰队案中建造的主力舰有高速化的倾向,所以本级舰也十分重视航速的问题。其采用了大马力的主机用以增加航速,但是在建成后发现轮机部分常常损坏,所以虽然对外夸大称具有36节的航速,实际航速却只有约35.5节。此外,为了增加航速,减小阻力,球磨级采用了长宽比极大的船身,这使得球磨级看起来十分的狭长,据说常备状态的全长足以跟英国战列舰无畏级所匹敌。
建造列表
共有球磨(Kuma)、多摩(TAMA)、木曾(Kiso)、北上(Kitakami、)大井(Oi )5舰。
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球磨和长良组成第16战队,多摩和木曾组成第21战队,分别是第3、第5舰队的主力。北上、大井两舰组成第9战队,作为战列舰支援的水雷战队隶属于第1舰队。
建造历程
球磨号于大正七年(1918年)8月29日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大正八年(1919年)7月14日下水,大正九年(1920年)8月31日竣工服役。1944年1月11日,球磨号在马来半岛槟榔屿西方十八海里处被英军潜艇“扇贝”号(HMS Tally-ko,P-317)发射的鱼雷击沉。
1918年8月10日多摩号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动工,1920年2月10日下水,1921年1月29日竣工,为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1944年10月25日,多摩号于吕宋海峡东方二百五十里处遭受美国潜艇“贾劳”号(Jallo,SS-368)的鱼雷攻击,身中三枚鱼雷而沉没。
1919年6月10日木曾号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动工,1920年12月14日下水,1921年5月4日竣工,1944年11月13日,木曾号于马尼拉湾被美舰载机击沉;
北上号于大正八年(1919年)9月1日在佐世保造船厂动工,大正九年(1920年)7月3日下水,大正十年(1921年)4月15日竣工。1945年7月24日至28日,北上号于吴军港被美舰载机重创,战后解体。
大井号轻巡洋舰于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