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官府知道他们的行踪,是姜离自保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黑压压的一群人毫无征兆的消失不见,全都不知所踪,换了任何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恐怕第一反应是向上级汇报。
未知的从来最可怕。
所以姜离干脆明牌给对方看,把对方的判断重心强制性的拉扯到百姓起事那么简单。
偌大的管国,真以为从来没有生活不下去的百姓起事?
只不过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就被镇压下去。
以至于官府对这类事情的处理经验老到。
即便占山为王也毫无所谓。
百姓的一时兴起能有多少准备?
体魄方面的弱小,导致百姓们的个体不如官兵,往日里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普通的官兵能制服两到三个普通百姓。
武器的落后同样致命,起事的百姓无法给出强有力的反击。
反过来看,官兵的武器锋利尖锐,具有可怕的杀伤力。
这就注定了起事的百姓在面对朝廷的围剿时,犹如砧板上的鱼肉。
此外,食物的问题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朝廷每半年征粮一次,边缘百姓手里能有多少余粮?
哪怕他们手里真的有余粮,长时间的不事劳作,能支撑多长时间?
更何况如今上千人汇聚在一起,每天起来张开口都得吃饭。
即便占据了一座山头,坐吃山空的情况下,又能维持得了多久。
他们这群因为某个利益缘由组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当外部压力足够大的时候,内部会发生挤压变形,甚至激斗起来,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事情发展到最后,一批想被招安的百姓,杀了原先反抗最激烈的百姓,企图得到官府的原谅,将功折罪的讨好官府,这都是常有的事情。
无非前面大家兴致勃勃,借助熟悉的地形,自以为能与地方官府对抗,怀有共同的美好夙愿,希冀着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官府乃至朝廷的重视,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提出来的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正面的反馈。
可肚子终究会饿,夜晚终究会冷。
饥寒交迫的现实,能将一个人所有美好的愿景粉碎得一干二净。
到头来,每个人都得面对现实。
姜离所在的山头,当地人称之为连峰山。
府台大人名叫陈岐。
当陈岐知晓有百姓起事,杀了一众征粮官兵,抢占连峰山占山为王后,尽是不以为然。
他找来当地百姓,详细了解连峰山,得知进山的路仅有一条,易守难攻,易进难出时,眉头只是稍微皱了皱,便决定采取怀柔安抚,官兵围山的手段。
陈岐的目的在于利用怀柔手段分化姜离的内部,官兵只是起到威慑性作用。
陈岐深知,起事的百姓多为本地人,他们既然选择连峰山作为根据地,那么连峰山势必有它的独到之处。
通过后来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连峰山易守难攻,仅有一条进山路,意味着大部队无法进入。
可小股部队进入,又必定会遭遇沿途布置的各种陷阱埋伏,恐怕未到山腰人员便折损过半。
况且连峰山背后山连山,一旦逼迫得太紧,说不定这群起事百姓会逃向到更深的山中,放跑他们后患无穷。
倒不如用怀柔的手段,表面答应他们一定程度的请求,激化他们的内部矛盾,从内部瓦解他们的势力。
这也是陈岐的惯用手段。
贸然让官兵上前围剿,要是能直接打下来还好说,要是打不下来,只会增长百姓的信心,坚定他们与朝廷对抗的决心。
如果怀柔政策落空,兵马威慑不成,久攻不下,那就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