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遂无人问津——】
寥寥六字,却让人叹惋不已。
“陶公之前,关于理想社会向来都只是从大方面而谈的。大同社会,小国寡民,莫不如是。”
苏轼心情有些激动,忍不住站起来回踱步“只有……只有陶公,只有他是从真正的生活层面落笔的,没有税赋,没有纷争,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
想到这里,苏轼的心情又低落了,心中一片惆怅“美丽又富足,谁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呢。”
“阿娘,下辈子我好想生活在桃花源啊。”天幕的上的字很神奇,即使不识字也能看懂。
小孩的脸上满是羡慕,她说不上好看,头发焦黄,骨瘦如柴,连穿的衣服都是阿娘东一块西一块拼凑出来的。
这是一张稚嫩的脸,童真的脸。
天幕上描绘的世界令人向往,可惜,生活在战乱中的他们,每天真实上演的都是生离死别。
她的阿娘心如刀绞,紧紧抱住她唯一的孩子,不让孩子看见夺眶而出的眼泪。
“囡囡乖,再等等,等你长大了日子就会变好了。”
秦朝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但是仅存在于向往中。”
秦始皇同样怅然,但很快他就从这种怅然若失的状态中抽离了出来。
身为皇帝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向这个方向靠拢。
虽然步子可能跨的大了一点,但他,就在这个正确的方向上。
秦始皇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桃花源里描绘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人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和平幸福,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都念念不忘去寻找那片他们心中的桃花源。】
天幕流转得飞快,化身无数文人墨客,一口气贴了十多首诗出来。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这是我的诗。”
李白眼神不错,打眼一瞧就看到了自己的作品。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刚到朗州的刘禹锡也在天幕上看到了自己,又是意外又是欣喜。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要追随他的本心去了,在临死前两个月,陶渊明有感于自己之将亡,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还顺手把自己的祭文也写了。不得不说,能干出自己祭奠自己这等事,他也是绝了。】
天音是活泼调侃的,但是天幕缓缓浮现出的新场景却让人开心不起来。
只见一阵夹杂着沙土的风吹过,本是湛蓝的天空一瞬间笼上了一层灰败的眼神,茫茫荒野上草叶枯黄,装着灵柩的车碾过草叶,远远地来了一群人。
他的儿子作为挽郎牵引灵柩,嘴里反反复复唱着哀歌,不难听出正是陶渊明的那三首。
无言的哀伤弥漫在画面之中,这群人披着麻戴着孝,默默前进,除了凄凉的哀歌之外再无别的声响。
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到一个空旷的地方,那地方荒无人烟,只有刚刚给他立起来的,孤伶伶的墓碑,马儿仰天悲鸣,秋风也跟着萧瑟作响,仿佛在为陶渊明哀悼,哀悼他的离去。
为首的几人面容哀戚,呆滞在墓穴前良久,才把灵柩放进去。
一双又一双手拾起黄土,一捧又一捧的黄土扬了上去,漫过墓穴,随着墓穴渐渐合闭,里面的人彻底长眠于此,从此阴阳相隔,再不复相见。
丧事已毕,人们便三三两两地回去了。
画面加速,日月不断东升西落。
不知过了多久才停了下来,此时的山谷格外空旷,四下无人,只有哀戚的风声拂过山岗,不断回荡着,回荡着。
很少有人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生与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话题,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活得长一些再长一些,为此不惜寻仙访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