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遗留有许多前明时期的汉官, 而以明朝祖制,东宫出阁读书讲学, 举行经筵典礼,才意味着东宫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是以太子出阁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汉臣们关注的大事,时不时就要寻个由头提起来,给玄烨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时,沈荃甫任詹事之际,连疏以上,言青宫在于豫养, 引经据典地暗示玄烨, 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阁之时, 年龄皆是四岁。
——彼时胤礽正是将满四岁,虚龄五岁。
沈荃此人, 乃是顺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 书法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
因沈荃善工书法, 很快便得到了玄烨的赏识,得以到内廷论书,并教导玄烨习字。
十六年玄烨建立南书房, 召侍读学士张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 讲究文义’时,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对这个人印象还挺深的,因为玄烨曾在教她习书时提到过这人很多次, 对他的评价很好,说他的书法‘美好’,他又姓沈, 很好记。
玄烨当时给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时写下的一些卷轴。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烨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见对此人的书法十分满意。
玄烨:“此人书法遒劲,想来专心习书已经有些年故。朕曾给他看过许多宫中珍藏的晋唐宋元名家的手迹,他对此颇有些独到的见解。”①
玄烨对董字的情有独钟,不得不说也有当年跟随沈荃习书受到的影响。
这样一个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请太子出阁,朝中群臣无不以为是出自玄烨的授意。
于是拥护正统的汉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汹涌,纷纷附议。
索额图当时觉得此事十拿九稳:“吴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优游,内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时皇上若想要收拢汉族士人,太子出阁当是极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显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国征召博学鸿儒更为有效。
高士奇却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却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该是张英,而不该是沈荃。”
索额图一愣,皱起眉来,倒也有理……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高士奇所说相符,玄烨对沈荃的接连上疏根本不予理会,折子上只有三个字‘知道了’,再无余话。
之前附议的群臣宛如被泼了一缸冷水,瞬间安静下来。
明珠冷笑:“索额图这是利欲熏心,昏头了。”
沈荃一介汉臣,不甘只以书法幸进,变着法儿地想要出头也就罢了。
索额图身为后族,一个满臣却和汉臣搅和在一块儿,现在竟还想把太子交到汉臣手中,皇上断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为满洲勋贵,以军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里家和明珠对汉学那么有研究。
这几日朝上为着太子出阁的事而喧嚣,多有人不明所以,跑来请教明相,太子出阁到底是个什么事?不就是读书进学,出不出阁有什么区别,汉臣这都是叨叨什么呢?
明珠给他们解释,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传统,东宫出阁讲书对太子来说很重要,而且将太子托付于朝廷大臣教导,以后也无须皇上再分心旁骛,可以专心政事。
武勋世家现在汉化不深,大多数人家的做派还是偏向满洲的粗犷,很难理解汉人礼节章程中的弯弯绕绕。
有人听完后不解道:“咱们是满人,做什么要从前明的祖制?”
明珠随口应付两句,没详细解释。
是啊,连一个粗汉子都懂的道理,索额图却不懂。
将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