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权。”
失去兵权,如何能有好下场?
历史上的信陵君之死要再过几年,也有传闻说是秦国使用离间计,收买人心使魏王忌惮对方。对方攻秦失败、被夺兵权之事应当在几年后。
这些事提前发生了,对秦国而言,也算是多了几分胜算。
【在灭魏的途中,还曾有秦始皇和安陵国的故事,便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课文刻画了唐雎英勇无畏的形象,也侧面反衬了,秦始皇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特点。】
嬴政:“……”
这么久了,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后世的语文课堂。
里面提到的“秦王”形象,就没有一个是正面的。后世学子还容易混淆,把锅全扣他本人的头上。
夏安夷纠正对方:“虽然完璧归赵、渑池击缶不是你的锅,但唐雎这篇课文里的秦王……”
正是老祖宗本人呀。
听说他从来没有赢过刺客,这到底是真是假呢?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光幕里的文字缓慢浮现,作为她吃瓜好心提供的初中课本,看模样时间已经有些久远了。虽然纸张没有最初崭新,但上面的字还是很清楚的。
足够老祖宗本人看清楚了。
嬴政:“……”
他瞥了几眼后,语气便颇有些耐人寻味的:“色挠?长跪而谢之?先生坐?”
这里边的反应,就没一个跟他本人有什么挂钩之处。更别提安陵国、小得都快在地图上看不见了,如何会有闲情、同他们的使臣拉扯?
直接打就完事了啊。
楚国和齐国那样的大国,都被按头打,还会想着对你一个小国废嘴皮子?
结果这样荒谬的文章被选入了后世的课本,让每一届学子都进行背诵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分析里面反面的“秦王”形象?
她安慰对方:“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是有沟壑的,后世学习语文也不在于研究历史、而是其中的艺术手法。”
就像学习《荆轲刺秦王》,又不是学习刺客的手法,是学习里面的遣词造句啊!
但被抹黑了形象的嬴政本人,自然是不大乐意,继续杠其中的逻辑:“那荆轲宵小将匕首藏匿于图中,可见秦国宫殿上无法携带兵器,或是无法近身朕。”
“这唐雎怎么又能拔剑,又坐在朕的对面?”
夏安夷托着下巴:“好像确实有点矛盾,可能你被唐雎吓坏了,所以调整了策略?”
老祖宗一个把其它几国打得哇哇大叫的人,被唐雎几番话吓坏,听上去也不是很靠谱的感觉。
嬴政淡淡道:“你往常读课文,不看下面的注释吗?”
将不同的课文注释结合便是:【荆轲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唐雎入秦国是公元前225年。】
所以必然是有些矛盾了的。
夏安夷表示以后知道了,还不忘好心地劝诫对方:“所以攻魏的时候,别忘了和安陵国和谐相处哦。”
不然要被写在课文里,凭借其中色厉内荏的“天子之怒”,被后世当反面教材了。
嬴政的微笑不明。
应该是答应会“和谐相处”的意思。
而随着时间线的提前,在秦军先后攻破韩、赵,对魏国出手后,原先的刺客大军们也按捺不住了,开始商量相应的对策。
没有燕太子丹这个高调的组织者,更多的刺客是坊间自发的。因为他们自诩侠士,看不惯这个天天打仗的秦王政。
他们的第一步——先打造精良的兵器,能够一击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