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位荣国公?
谁?
贾宝玉?
听桃嬷嬷转述完家里人的议论,姜宁的第一反应是想笑。
贾宝玉不能算完全的无能草包,但和建功立业、振兴家族的“荣国公”,确实……有段距离。
但笑完,姜宁也发现了这件事里其实大有凶险。
“衔玉而生”可是大祥瑞,或者说大异象。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都要编造一个出生时或幼时便身负异象的传说。有些名为天降,实则是人为的“异象”也常是改朝换代的理由。
贾宝玉,一个以武出身、开国公爵的嫡派重孙,竟然“衔玉而生”,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就一点也不会心生怀疑,认为贾家有野心吗?
更别提现在夺嫡正热闹,时局敏感得很。
姜宁还记得,那块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能解读的就更多了。
但原著开篇时,宁荣两府还好好地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薛蟠的人命官司说按就按下去了,贾宝玉的亲舅舅王子腾还升了重任京营节度使,林如海的巡盐御史也坐得很稳。
既然原著没提只言片语,可以乐观认为,皇家应该没有因为这块玉直接对贾家怎么样,也没牵连到林家。
想到这里,姜宁一下就不紧张了。
等贾宝玉明年抓周抓些脂粉钗环,被贾政怒骂“将来一定是酒色之徒”,这份危机应该就算化解了。
说起来,男孩的抓周礼,正常来说,会放脂粉钗环吗?
贾宝玉抓到脂粉那一刻,表面暴怒的贾政说不定在心里偷笑吧。
姜宁没见过贾政,但见过几次他的好大儿贾珠,确实是个一表人才,言行端方的好少年。
这样的人表里不一演起戏……
回忆起原著里的“叉出去!”“回来!”“精致的淘气”“站脏了我这地”等等,姜宁笑得肚子疼。
……
正院。
林如海说一句,贾敏写一句,写完了一整封信。
贾敏都等不及墨迹晾干。她把纸提起来吹,一面问:“母亲和二哥照这样做便能确保无虞吗?”
让母亲溺爱这个孩子,再败坏他的名声,贾家就能安全了吗?
林如海给不了她确定的答案:“还是要看圣上怎么想。或许只是我多虑了,圣上并不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
也或许他这几年和贾家疏远得太过,岳母不愿意按这封信、按他所说行事。
但岳母应该会顾全大局……
岳母也可能会想到比他所说更好的办法。
贾敏也知林如海已经尽力了。
他总不能说……总不能说让二哥把这个孩子送走,让他“夭折”,以保绝无后患。
谁能忍心杀了自己的孩子?
何况未必就到这等地步了。
天子也要顾及物议。
贾家毕竟是开国功臣。若天子还容不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满朝文武谁还会真心为天家效力?
贾敏把信吹干折好,封入信封,便叫来自己的陪房四人,令他们速速和贾家来人一同上京,把这信交到贾母手里。
四人听令,接信出去,即刻收拾东西,准备启程。
这件大事暂时只能做这么多了。
贾敏看着窗外的绿荫,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必须再买几个人进来了。
二哥只比她和如海大三岁,二嫂已经生了两男一女。最大的珠儿去年进学,已经有了出身。而她和如海别说嫡出子女,便是庶出的孩子也不见半个。
他们这个年岁,成婚早的都有做祖父、祖母的了。
出孝就快两年整了。
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