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瑶就连学数学的时候都没有这么认真地论证过, 老师每次都让她们从头到尾跟着验证一遍,但是江思瑶离开了老师根本无法独立验证,基本上是硬背的数学公式, 然后硬套。
别人说文科靠记忆力,理科靠刷题, 对于江思瑶来说,文科靠吃老本,理科靠死记硬背、生拉硬套。
她从小到大被历史腌入味了, 城市的古韵像是会一点点分给居住的人,再由人反馈回去一样。
但是理科学不会就是学不会,没有背过的诗句, 能够通过学过的押韵, 了解的意境, 认识过的诗人, 猜出八九不离十甚至正确的句子, 时常给江思瑶一种她是当代李白的错觉。
然后在文科一败涂地, 所以讲物理的时候, 讲点别的内容,简直是她在给自己放假, 十分快乐。
【实际上在人们开始种蚕养桑的时候, 就已经有纸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纸”更为轻薄。
是纯正的丝织品, 倒也不是故意织就的纸张, 就像是棉花需要处理籽一样,蚕吐的丝也需要先整理一番才可以用,而整理丝的过程中, 会有一些边角料被遗留下来,然后就简单的压一压,就能变成一个小片片,晾干之后写字是没问题的。
就是想写的多,就很有问题。
专门用丝来织呢,价格又天然地很贵,根本不能大范围普及。
西汉刚开始的时候,差不多应该就是刘邦那会儿,当时有了造纸术的初级版。
这个时候的纸张呢,是粗糙的,不光滑的,写起来不太舒适,但是确实是造纸术的萌芽。
用的原材料呢,是用的麻布纤维作为原料制作的,也可以说是麻纸。
这种纸产量上就不太大,然后质量也一般,所以没有被推广开,更没办法替代竹简。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东西在刚刚萌芽的时候,都是残缺的,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正式因为如此,才会给后人努力改进的空间。
东汉末年,蔡伦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蔡伦是宦官,据说他是因为看到皇帝处理政务,那么多的竹简,太累了,他就想到了想办法改进现在的状态,用东西替换掉竹简,从史书上发现了纸张这个东西,才开始改进的。
而一个宦官,能被封侯,他制作的纸成了蔡侯纸,也能看出这个人是和赵高相似的人,有点实力,但是更有野心。
赵高有嬴政压着的时候,不敢惹是生非,但是嬴政刚死,他就能插手皇位的继承,扶苏不仅因为他的插手没能称帝,甚至被赵高用矫诏赐死。
而蔡侯也是和赵高相似的原因,最后被赐死。
这俩的前车之鉴基本上只能告诉后人,没点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有些野心勃勃的宦官是普通人没办法掌控的。
可惜,历史的存在虽然让李世民“以史为鉴”了,但是像他这样宦官在历史上并不是少数。
只能说,历史的存在只让一部分人学会了“以史为鉴”,而更多的人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历史上演过的悲剧,一点都没从中吸取到教训。】
天书的这段话的让两个人当场跪倒在地。
“陛下,陛下,奴还有用的,这个蔡侯纸,啊不,这新纸还需要奴啊!”蔡伦当场跪地痛哭流涕,背后的汗几乎是瞬间就浸透了衣衫,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到该怎么给自己求情,无可奈何用这个蔡侯纸来证明自己不能现在就死。
汉和帝还算是个好皇帝,东汉的第四位帝王,没有做出什么能让人夸一夸的政绩,算得上是平平无奇,但是因为他不怎么搞事,也勉强算是能选贤任能,所以在百姓间的评价还算好。
因为是个好皇帝,所以是会跟着天书做那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