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不过的道理。
……原来如此,原来他这么些天一直在思索的点,竟是这个原因。
李晓诗当初说起政策,又提到后世的百姓时,他就在私下里想过:李晓诗话语中流露出来的苦恼、是基于她对自己生活的认知上的,那么也就是说,她的观点,很可能代表着后世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然而在这个前提下,后世既然认可他的制度,却又不认可他的一些政策,这之中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现在他知道了。
通过“秦始皇统治的特点”,他知道了后世对他的评价认可又否认的原因了。
他们认为,他的手段和统治,都太过于“急”。
虽然超脱于时代,但步子试图迈得太大,有些急于求成。
知道了原因,嬴政倒也平心静气起来了。
后世人有后世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见得会适应当下,但他们的观点也不见得没有可取之处。
旁的不说,搞“天幕”这种大场面、跨越时间把一个小丫头送到他们面前,费时费力,如果只是为了来诓骗他们这些“古人”,又有什么意义?
既然不是为了坑害他们来的,那自然是可以听听看的,而且像是火药、造纸术,都是后世赠与的,他们是实打实的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的,当然不会因为区区几句话就发火暴怒。
——嬴政是如此想的,但对他而言,这其实也是天幕滤镜的功效,毕竟天幕和现实的人不一样,如果换做某个百姓在他议论“秦始皇的暴/虐”,他肯定还是要发怒的。
但嬴政这会儿心平气和,只当天幕不是在评论自己,可其他人就没这个心胸了。
许多秦的大臣登时就不乐意的,尤以法家为代表的几人最为不悦。
王绾则是默然叹息。
李晓诗扔完了炸弹,开始按着课本上给出的脉络、以及老师给梳理的内容,仔细地捋起了为什么会这样评价。
“在秦始皇一统后,他先后颁布了很多的政策,就比如我们之前说到的驰道直道、灵渠、长城等等,这些都不是他一个人能挥挥手就完成的,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钱粮资源去支撑的。那我们就来仔细看一看,以秦朝当时的政策和人民,要去推行落实这些政策,到底会给国家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局势吧——”
“经过了之前几次的内容,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在秦国时候、商鞅变法,就是在重农抑商。秦国一直在大力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就算是颁布不许农民读书识字、不许农民和文化人来往、不许农民离开户籍地等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好好种地,给国家交粮食。那么到了秦朝,百姓多数还是要种地的,因为自炎黄始,我们华夏人的根就是土地,就是种吃的。但在秦朝,农民的农税,达到了三分之二、再加上收税过程中的消耗,那也就是将近百分之七十了。”
夜色漆漆,无数朝代位面中、仅仅燃着微弱火光的村落中,都在这一瞬响起了抽气声。
三分之二,十之有七,这意味着什么,没人能比他们这些农人更清楚了。
……这是在要他们的命啊。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种地,一大家子的辛劳,最后只得十之有三,再遇上个收成不好的年头,那还靠什么活?
“我国古代的农税,多在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之间,而在秦之后的汉,农税是十五税一,实际上很多时候百姓只用交一半,也就是三十税一。而汉文帝更是曾经免收农税,长达十一年之久。这么一对比的话,秦朝的税有多么重就完全凸显出来了。”
秦朝的农人们都呆住了。
……十一年不用交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就算是百分之十,十税一,也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惊和茫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