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贾诩献策(1 / 3)

‘多收三五斗’的故事,张和大概还是知道的。

粮食多了,以地方豪强为背景的粮商,自然要压低价格收购。

这里的‘压低’,不管什么时代都是超不合理的。

就如同在青黄不接,甚至绝收的时节,他们卖的粮价也是非常不合理。

记得几年后,关中的粮食甚至卖到十万钱一石的程度。

就不知道是五铢钱,还是董卓铸造的小钱,希望是后者。

“也就是说粮食丰收,导致各地豪族屯粮卖不出价格,于是张家可能带头,把矛头指向府君,是吧?”贾诩没想到,张和会用这个问题向他请教。

这多少就有些纠结,他是不是忘记,自己来自武威姑臧贾氏,家里怕也囤了不少粮食。

当然原本是这样,知道有一种高产的麦种即将推广,他已经提前写信回去,让家里人把粮食尽量抛售一部分。

也就是说,贾家不仅没有损失,还能借此低价采购一批新粮,稳赚不赔。

在官府任职,就是这点便利。

也不需要你贪污,只需要提前收到点风声,提前做准备,打个信息差,就能赚到不少的利润。

还是那句话,且不说已经传出去的风声,在对外传出去前,内部官员开会,这方面的风声就会在内部开始传开。

即外人知道的风声,下面的官吏早就提前大概十天半个月收到,并抢占先机。

从头到尾,没有头任何人贪污受贿,可事实上大家又切切实实赚到利润……

等某政令真正落实发布,这才打算入场,残羹冷炙怕都不剩,还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要说凉州耕地不多,大多豪族就不是靠耕种维持生计。”贾诩想了想,“会针对府君的豪族,应该没几个。”

如果把贾家排除出去的话,那么大概还能更少。

问题就在于,张家和贾家也有联姻。

不能说共进退,至少也不能太明着对付张家。

“办法也简单,派出千余人,到各郡把多余的粮食都收购起来,统一运送到京兆那边出售即可。”贾诩回道。

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扣除凉州可以说各地都缺粮食。

那么以官府护送粮食,到京兆地区,按照比较合理的价格卖出去,各粮商没有运输成本,还实际赚到钱,自然就不会再有意见。

甚至他们还能派一两个管事随军,带着其他一些物资过去京兆甚至洛阳,采购一批布帛什么的回来出售。

要说凉州算是皮货集散地,可自产的布帛可真不多。

毕竟耕地都少,少到要开梯田的程度,哪有多余的土地拿来种麻?

就算少数的作坊,麻线大概也是从其他地方采购回来的。

“那官府有什么利益?”张和追问,“再说京兆那边的豪族,就没意见了?”

“凉州才多少粮食,他们根本看不上那么点粮食进入市场。”贾诩回道。

每个县别那么放肆,那么各县豪强自然不会有意见。

只是有一点他没有实说,那就是豪强们有意见,不是囤积的粮食卖不出去。

不满的主要原因,正是这种高产的麦子。

他们已经习惯,借助低买高卖这个过程,逼迫百姓欠下高利贷,最后趁机吞并他们的土地,甚至他们全家。

张和破坏了这过程,这才是他们生气的原因。

也就是说,彻底毁掉这种高产的麦子,那么他们自然会不再针对。

有一说一,为了更好的操控粮价,各地的世家豪族甚至希望百姓退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

否则就这盐铁已经不专营的时代,盐的价格彻底低到冰点,铁的价格为何依然居

最新小说: 摊牌爱意 八零娇美人被读心以后 我见青山 嫁给未婚夫哥哥后 论白月光如何在修罗场里艰难求生 我惦记你很久了 蜜蜂膝盖银子弹 籍籍有名 少爷又在想我 黛玉与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