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吧?于是汤头越吃越多,甚至想把皇帝的御膳也连带着端走。
但就如饕鬄,哪知道餍足呢?
等到众人发觉时,他们已经成为了大蛀虫,赵知光等了侵占大量良田不说,甚至还为了在城外兴建庄子享乐,不惜抢占百姓的屋舍,弄得怨声载道。
但赵知光是赵仲平庇护下的弟弟,二人同一阵营,那些有样学样的官员们更是,弹劾他们事小,得罪太子事大,而且人人都清楚赵知光睚眦必报,皇帝是不可能杀了自己儿子的,他们敢上奏,回头就会被宛若疯狗的赵知光报复。
士族们没必要为了蚁民得罪太子一派,寒门又不愿意断送仕途,竟让这些人好生张狂。
最后一纸奏疏上报的竟是冯许,这个不折不扣的儒家拥护者,嫡长制的信徒。
大家都默认冯许会是太子阵营的人,没想到他会做出“反水”的行为。
然而等不及旁人为冯许默哀,皇帝就先斥责起了太子,怪他纵容手底下的人仗势欺人,说他御下不严,毫无储君风范,骂得叫一个不留情面。接着是赵知光,堂堂皇子都被杖责,然后关在府里半是养伤半是闭门思过。
涉事官员还未有定论,但人人自危。
也有人不以为意,以往最多是斥责一顿,应当不会出什么大事,认为这种时候应当疏通人情才是。
连崔舒若都被当做救命稻草,送往公主府的礼单多到门房需要用箩筐来装。那些送礼的人不一定是犯事的,也有趁机攀附,或是觉得氛围不对,求个庇护的。
行雪喊人抬着礼单上来,请崔舒若定夺。
崔舒若随意拿起一份礼单,玉琢的屏风摆件、纯金的八宝祥瑞香炉、象牙雕的腰扇……
确实贵重,但崔舒若只是随手放下。
须臾后,她就有了决断,淡声道:“若那些人执意送礼,便将礼收下,至于面……我不见。明日起我要动身去惠安游玩几日,你送帖子给阿姐,哪儿画舫游船,风光正好。”
崔舒若摆明了是不想管这些事,皇帝有何打算是她的事,她不掺和,横竖有半年没有大变动打仗,她这个暂管粮草筹措的人也不必忙碌。
既然如此,还不如出去游玩散心呢。
崔舒若的公主府里正经需要照顾的主人只有她一个,但算上长史这些按例配备的属官还有仆役、乐师等人,足有两百多号。因而她今日午时起的念头,第二日已经收拾得妥妥当当。
她只是避上几日的功夫,再回到并州,就已经翻天覆地。
杖责赵知光,令其闭门思过只是个开端,后面涉及侵吞的官员都被处罚,罚没家产或是流放。能被保全下来的,全是世家之人,但不少都被贬谪。偏偏有重典在前,世家还不好发作,只能吃了皇帝的哑巴亏。
而淡于众人眼前的赵巍衡再一次出现在朝堂,先是被皇帝召见,在宫禁留宿,后来又被一再赏赐,他新出生的小女儿刚出生就被封为郡主,满月宴更是大办。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赵巍衡崛起的信号,也是武将崛起的信号。
崔舒若身处其中,感受更深。
是的,身处其中。
她本来带着赵平娘躲闲避麻烦,可没待几日,就被皇帝急召进了皇宫。她都来不及行完礼,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命人把账本端到崔舒若面前。
崔舒若管了多年的帐,对账本十分敏锐,她很快就发觉这些是罚没官员家产的帐,还有充公后的国库。她知道为官无不贪,但真没料到能这么富。怪不得有皇帝喜欢养贪官,养够肥了留给儿孙以备不时之需。
皇帝这时候倒是有耐性了,留给崔舒若足够的时辰粗略看个究竟。
他最后询问道:“依你之见,以国库如今的财力,能支撑打多久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