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建议道:“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特殊生物的声学结构,比如飞蛾翅膀鳞片的多级结构,再结合拓扑优化算法。
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度优化,相信通过仿生学和智能算法的结合,一定能找到最佳的结构参数。”
与此同时,仿生隐形结构的流体动力学测试,也在水动力实验室内热火朝天地开展。
陈铭衡和他的团队正在一座大型水池中,对仿生鱼鳍进行拖曳试验。
流线型的鱼鳍模型安装在六分量测力天平上,精确记录着模型受到的阻力和升力。
高速摄像机捕捉着鱼鳍周围的流场变化,可视化分析软件生动呈现着湍流结构和尾迹特征。
“新的仿生鱼鳍外形使阻力系数降低了12%,这得益于我们优化了前缘的曲率分布,延迟了层流转捩。”
陈铭衡满意地总结道:“但升力特性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我们可以在鳍面上布置一些柔性毛刺,模仿鲨鱼皮肤的减阻机理。”
张恒补充道:“除了被动减阻,我们还可以探索主动流控技术,比如通过在鳍面上布置微型合成射流装置,主动抑制湍流,调控边界层流动,这需要流体力学与控制论的深度交叉,非常有挑战性,但也很有潜力。”
在电磁实验室内,主动干扰系统的电子对抗能力,也在经受着严苛的考验。
陈铭衡正在指挥团队,对相控阵干扰系统进行抗干扰测试。
实验台上,一台台高功率信号源模拟着敌方的电子干扰,高保真接收机实时监测着干扰系统的工作状态。
“干扰信号功率提高到上一级别后,相控阵的波束指向精度下降了0.3度,距离测量误差增大了5米。”
参数测试工程师王磊皱眉报告:“干扰适应算法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抗干扰能力。”
张恒当即做出指示:“立即启动智能博弈算法研究,构建干扰-反干扰的对抗模型。
让系统学会自主应对复杂电磁环境,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装备智能辨识和自主决策能力。”
一次次测试揭示问题,一次次攻关克难题。
“织女星”的性能一次次突破,愈发完善成熟。
终于,在反复的迭代优化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
“织女星”通过了全部性能考核,达到了预定的技术指标!
在最后一轮全系统测试中,当“织女星”的各个分系统完美协同时,呈现出的整体隐身效能令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覆盖隐形涂层的实验艇在水面上悄无声息地航行,水下声呐和水面雷达都难以捕捉其行踪。
当仿生减阻结构和主动流控系统启动后,实验艇在水下犹如一条灵活的游鱼,以极低的航行噪声潜行无踪。
当相控阵干扰系统对准目标辐射时,实验艇瞬间在对手的探测屏幕上“隐身”,电子对抗能力之强令人咋舌。
“织女星”通过了关键性能的测试,是时候将这项技术推向更大的舞台了。
为了让“织女星”真正达到实用化的标准,还需要军方的大力支持和验证。
张恒决定再次联系许嘉辉上校。
在电话中,张恒向许嘉辉汇报了“织女星”取得的最新进展。
“‘织女星’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希望能尽快启动军方的测试验证,看看它在实际军事应用中的表现。”
电话那头,许嘉辉的声音透着兴奋:“这是一个好消息!你们在水下隐形领域取得的突破。
对于提升我军海上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我会立即向上级汇报,争取尽快组织军方测试。”
在海军某试验基地,一场以“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