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以公谋私,富可敌国,秦王室的财富还不及四贵。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天幕提到的四人立刻下跪谢罪,虽然他们还没有做这些事,但王上断案又不需要证据。
宣太后芈八子皱了皱眉,我可是一心为了秦国,为此不惜得罪母国,结果自家儿子居然还提防自己。
评论区
“宣太后太有个性了,好喜欢她!”
“宣太后是史上第一个太后。”
“她彻底灭亡义渠,使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东。”
“虽然手段不太光彩,但不妨碍我们喜欢她。”
宣太后看到评论区的文字,终于释然一笑,虽然自己的儿子不理解自己,但千百年后,她却得了无数人称赞,很值得。
【“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战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结盟交好。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这也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
【苏洵《六国论》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便是秦昭襄王蚕食六国的真实写照。可惜当时的六国并没有意识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却只能匍匐在大魔王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六国国君:天幕说什么大实话,是我们不想反抗吗,这不是有心无力吗。
苏洵立刻跟两个儿子显摆,“为父的文章被天幕认可了,你们也要努力啊。”
苏轼:“父亲,儿子的《寒食帖》早就出场了。”
苏洵:“那是你未来写的,现在可有什么名篇?”
苏轼:你年纪大,你有理。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是个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不止楚怀王客死异乡,魏襄王韩襄王也相继去世,魏、韩局势动荡。次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韩国眼看不能抵挡,便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担心唇亡齿寒,当即命公孙喜前去援助韩国,东周也派人加入了韩、魏联军,秦国以十万人对抗三国联军二十四万兵马。】
【秦昭襄王提拔白起为主将,与三国联军在伊阙对峙。此时,韩魏两国都希望对方当先锋,自己在后策应,双方都想保存实力,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两军貌合神离。】
评论区
“还没打就想着撤退。”
“韩魏已经被秦国打怕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打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白起发现后,便用少量军队钳制韩军主力,用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没有防备,仓促迎战,很快便大败而归。韩军被魏军的溃败影响,军心不稳,士兵哗变。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也步了魏军后尘,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
【伊阙之战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评论区
“人屠的出场秀。”
“东周是来当拉拉队的吧。”
“他可能是来站台的……”
周郝王:尊王攘夷,寡人支持的一方就是正义的一方!
秦昭襄王:你怕不是还活在两百年前。
【自从楚怀王客死秦国,楚国上下都很惧怕秦军,楚襄王与秦国议亲,重新修订盟约,秦楚之间保持了数年的和平。而这几年,秦国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