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但政治文化毫无疑问是从满清承袭过来的。理论上讲,是不可能发生君相之争的,可却因为朱敬伦大胆的放权,导致文官集团独立意识的恢复。这种独立意识,慢慢促使他们开始否决皇帝的态度,在政治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路。
从大方向上看,这是一种进步,是开明的君主与强干的文官相结合,可问题是,朱敬伦能做到开明,官僚却未必强干。
从奴仆化士大夫走来的文官,骨子里带着阴柔,却拥有了至少是宋明时期的独立意识,于是又造成了另一种政治失衡。
这才迫使朱敬伦导演了这次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陈芝廷辞官。
后继者是九月多回国的。
正是出行欧洲长达半年之久的赫德。
赫德受宠若惊,却早有预谋,或者说图谋许久。
国际上震动,一个外国人,做了另一个国家的首相,这种现象,从腓特烈大帝之后,欧洲政治中就很少发生了,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自诩开明,当政期间,任用了大量的法国人,尤其是财政领域,几乎被法国人把持。
之后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政治彻底送别了客卿政治时代。
现在大明这个东方国家,竟然任命了一个英国人,立刻就让整个西方社会轰动了。
虽然赫德出访欧洲的时候,为了自抬身价,向西方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表示自己的地位相当于首相,欧洲人感到惊奇,但仅此而已,他们理解的首相,还是主持政府事务的陈芝廷,甚至在英语中,尚书令的翻译就是首相。
现在赫德成了尚书令,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丞相了,不由得欧洲人不震惊。
但总体来说,西方人是持赞许态度的,主要是因为高人一等的心态,让他们从中国人选择白人作为首相一事上,感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好似证明了西方人确实高人一等一样。
可朱敬伦选择赫德,难道只是为了向西方人谄媚吗?
显然不是,选择赫德,当然有更深层次的理由。
首先赫德无疑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而他的平民身份,在欧洲这种带有浓烈贵族政治遗风的地区,不可能让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甚至受到贵族文化影响,赫德来东方发展的最大目的,就是重新恢复祖先的贵族身份。
赫德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用丞相之位激发这种人内心的力量,一定能够让他爆发出超常的力量来。
但朱敬伦也不可能是为了一个洋人的上进心就给他这样的重要职务。
选择赫德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相对目前这种开明君主加文弱官僚的政治形态进行变革,任用赫德来清洗政府中残存的旧官僚,彻底让大明政府职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最合适的,因为赫德说到底不可能拥有复杂的人情网络,即便他娶了一个中国人,即便他努力融入士大夫阶层,培养了自己吟诗作对的雅趣,他也不可能彻底变成一个中国人,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白皮。
没有太多的政治牵绊,会让赫德在改组政府机构中,更能不受干扰。同时用他来进行政治革新,一旦出现失衡状态,也更容易收尾。他一个洋人,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皇帝,皇帝免了他,他就毫无权势,他的情况,类似明朝时期的阉党,只要皇帝不再支持,哪怕是魏忠贤那样强势的宦官,也会顷刻间倒台。所以用赫德,是因为抛弃他的时候不至于尾大不掉。也类似于先秦时期的客卿,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任用客卿的典范,秦始皇的祖先对客卿,都是用完即弃,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免除那个客卿而导致政治崩溃。
但如果只是因为赫德的能够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