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不证不明!”
燊异的三步学习法。
第一步:一字不漏的高声朗读,在笔记本上把要点记录下来。
第二步:关上书参照笔记,能够随口讲出内容梗概,同时整理笔记。
第三步,结合自己所记忆、所理解,对旁人讲解自己于书中所获所感。
这最后一步是以人为镜,寻己不足的讲学法,三步法的前两步是令自己能梗概地记住书本的内容,这种记忆相较于普通的甲乙丙丁死记硬背已经强了很多,能保持很长的时间,然后……终究忘记。
对,终究忘记。
仅仅使用前两步所得到的记忆,依旧是抽象记忆,无法长久保鲜的抽象记忆。
而三步法的最后一步,名为讲学法,这套讲学法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二。
第一,讲学的画面是真实存在的,是亲身经历的,是直观的,而讲学的内容却是此人从书本中学到的,是语言文字的转述信息,是间接的。
亲身授课传法,将书上的间接文字信息朗朗道出,因为讲授时大脑正处于接受眼前画面的形象记忆状态,因此那些本为抽象记忆的语言文字,便如此转化为拥有画面,可直观感受的形象记忆。
抽象记忆的寿命不过三五个月,至多一年,而形象记忆却能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保鲜。
对于修仙之人来说,数百年并非永恒,但对凡人来说却是一生,因此这是一生的记忆。
将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这便是第三步讲学法的第一个作用。
而第二个作用……
书传承的是知识,知识即是……道。
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但书是死的,书上的语言文字不但是死的,更包含著书者的片面,无论当初著书的人是如何博学多才,识古通今,对于天地,对于大道来说,人的认知永远是片面的。
书上传承的知识已因如此而不可避免的片面,更何况看书的是人,得到传承也是人……眼光永远片面的人。
片面的记录于书上,又被旁人片面的学习。
这样的传承方式,那些知识再经过读书者自我的理解与吸收,究竟会经历怎样的变质呢?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那如何防堵这种现象呢?
无法防堵……却有办法削减。
一个人的认知是片面的,那十人、二十人、百人、千人呢?本质不会变化,因为是人,所以永远片面。
不变的是本质,但改变的是程度。
开讲授课,将自己对某种知识的认知广而告之,面向大众,接受大众的质疑。
将自己认为完美无缺,无可改善的东西呈现到众人面前,让众人来挑毛病,寻弱点,进而除病去弱,令其渐趋完美。
知识即道。
道……不证不明!
“道,不证不明!”
一句话,五个字,自药庐外大棚下而发,乘着四下那股山雨之后的沁人凉风,送爽天际。
送爽天际,更送爽到整个山谷,整个飘渺十三峰,整个仙渺派,甚至整个大明。
所有人都听到这五个字了……怎么可能呢?
但如果没听到,为什么有人笑了呢。
有人笑了,与药庐遥遥相望,那座被其余飘渺十二峰众星拱月的中央剑锋……句芒峰,此刻,暤神殿后一处石桌上,围着桌面上黑白十九路纵横,醉心对弈的两人,其中那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忽然笑了起来。
白发老者笑了,另一人却没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