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时候,连城宫中的钟声传遍了上京城,紧靠着失火的冷宫那一片儿的上京城东北角,住户们也是听了个一清二楚,略懂些的掰着手指头数着钟响,才对着围在身边儿的人道:“宫里这是有贵妃薨了啊!”
周边儿的人便纷纷道:“贵妃?什么时候封的?倒不曾听说过。”
又有人道:“宫里的事儿谁清楚?倒真是富贵不长命,像我们这般贫苦的,反而活的久些。”
待等又过了几天,里正挨家挨户的上门通报,这才知道,原是宫里的一名妃子病故了,死后荣宠,封了熹贵妃,以贵妃礼下葬。
众人又是不免嗟叹,死后都这样荣宠,生前还不知道什么样儿呢,可惜倒是个短命的。
那里正行到这一块儿东南边儿的城隍庙门口,吆喝道:“老庙儿!”
便有一个须发苍苍的老头儿从里面儿探出头来,捶了捶胸口,道:“我道是谁,原来是你,怎么?给你娘来要香灰?”
那里正摇摇头道:“什么香灰啊!我跟你说啊,宫里有一位熹贵妃娘娘薨了,这会儿大家伙儿都别穿红着绿,素淡着点。”
那老头儿笑道:“便是想穿,也是没有。”说到这里,又咳嗽起来,里正便道:“咳了也有月余,怎么不见好?你原该去街头上刘赤脚那里看看,开几服药吃吃。”
老头儿摇摇头:“我是什么娇贵身子,咳几声,挺过去也就罢了。”
里正想了想,便迈步进了屋子,边走边道:“反正来了,顺路我再包一包香灰回去。”
说罢不甚恭敬的对着庙中破败的城隍爷爷做了一个揖,走到香案前面,熟练的拿起了旁边儿的黄纸,倒了些香灰进去,又包好了揣在怀里,这才回了头,朝着香案下面呶了呶嘴道:“还在这儿呢?”
老头儿便点点头道:“也只有我这小庙儿算是个容身之地,平日不甚疯癫,还能帮我照看照看木鱼儿。”
里正便道:“看这疯婆,再想想熹贵妃娘娘,生前富贵受尽,死后风光大葬,可真是同人不同命。我还要去别处,先走啦。”
看着里正出了门,这老头儿才回了身,却见香案下面的疯婆在蓬乱的头发下面,露出一双眼睛来,怔怔的看着外面。
因她素日都是低眉垂眼,并不抬头看人,而今一看,倒真的是一对好眼,几乎看到人心里面儿去,便叹了一声。
这老头儿便是东北这一片儿一个小城隍庙的庙祝,也不知道姓什么,人家都唤他一声“老庙儿”。
这城隍庙不知什么时候有的,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仿佛他和这座庙是极天经地义的存在一般。
这庙极小,并不如同寻常寺庙那样好歹有个几进几出,只一个门,一座屋,进了门就能看到香案,香案后面是城隍爷爷、城隍奶奶,两座金身的后面是一个破床,上面的被褥也不很齐整,吃住都是这一个屋子。金身自然破败不堪,也不知哪个年月有人捐了两块红布,披在其上,到如今也是灰尘刨土,肮脏的很。
地上三个卷了边儿、破了面儿的蒲团,自是供有求于城隍老两口的人跪拜使用。
还别嫌弃这儿简陋,这一片儿俱都是些穷苦人家,并没有什么余钱去像样儿的寺庙里烧高香,所以这城隍庙,居然还有些生意。
再加上老庙儿不时神神叨叨的解解签、冲点香灰水给人家喝了祛除所谓的不干净的东西,倒也维持得下去。
他低头看着香案下面,那疯婆收回了目光,正和木鱼儿拍花巴掌呢。
木鱼儿是个七八岁大的小子,襁褓时就被扔在了城隍庙门口的,老庙儿捡了他,带着他喝了百家奶长大,就是他年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