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龙处理墙皮的日子里,来了不少的参观者,一开始是王爱云夫妇,晚间又来了“老婆张”。
第二天早餐时,借了“老婆张”的“老婆”嘴在最大的员工聚集地——伙房一吆喝,得!这下儿,农场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了!
早饭后,赵场长与大老潘两个农场的大“Boss”也联袂而来。你说他俩,来就来吧,来了还不知道走了。一直在边上问东问西的,后来,看得兴起,俩人竟然也挽巴挽巴衣袖下了手。
最高领导都“造访”于文龙夫妇家了,别人能不好奇吗?
于是,后边的几日,他们的两间小屋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听了于文龙完美的工序“讲解”,忍不住要动手一试的,更是大有人在!一来二去的,御用“小工”——蔡晓和好“脱岗”“串岗”的“打杂”——唤弟,就被“喧宾夺主”的访客们挤出了他们家的小型“建筑队”!
蔡晓被迫“改行”做了最美“招待”,不停地给来“客”端茶倒水。(好在农场的大伙房无偿供应员工开水,否则可也够蔡晓忙活的了。)
唤弟呢?她就像脱了樊笼的小鸟,欢呼着就冲出去了!至于去了哪,悠人年过不惑,腿脚跟不上,只好叹着气返回,无可奈何地等她“兴尽而返”时,再自行交代了……
咱且说文龙这儿。不过两间屋子的活儿,“呼啦”来了这么些“帮工”的,文龙的速度立马提上去了。在等待几个墙面“润水”的工序里,他又去前院推了几车砖,在“西间”屋里贴着两间屋的“壁子墙”砌了一口灶。
为什么把灶砌在“西间”,而不是东间呢?
这自然也是蔡晓的主意。
来的第一天,唤弟就满头大汗地给她汇报了:他们一家挑选的房屋,从西边数是第29和30间,从东边数是第13和14间。当时因为后面的一溜42间房是统一搭建的,从外观上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唤弟怕走错了门,还特意在两间屋外墙的中间部位,用碎红砖别别扭扭地描上了三个字:“唤弟家”。
心思灵巧的蔡晓想起技术员柳清扬的话——用不了一年,他们就可以分到三间房了。
蔡晓暗自盘算:也就是说以后每三户就要挪出一户,自家左边一共是28间,三间一户,占去27间,刚好给咱家余下一间。
到时候,自家西边的那户搬走了,他们砌灶的这间正好做厨房。
那时,他们只需在厨房的西墙上开一个门,再对应着东面的灶,砌上一口西灶,最西间的屋里也盘上一铺“回笼炕”①。
合目一想:北风呼啸,大雪飘飘的冬天,她就可以闭紧房门,把两铺炕都唔得热热乎乎的……那时节,他们三口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窝在火炕上,度过清闲的“冬三月”了!
文龙马不停蹄地劳作着,先是“淋石灰”②、“搓脊坯”③,又是“和”制各种比例的砼,一遍一遍地抹墙皮。四天的时间里,不仅用借来的石灰膏(抹墙的石灰膏先借用了场里雇来的建筑队已经早沉淀好了的。事先讲好了的,用完后再给他们“补”上。)美化了墙皮,还砌了一口灶,支了一铺炕的框架。(因为现搓的“脊坯”未干,所以炕一时还不能“完工”。)前面这些活儿都简单得很,只是原来的建屋设计里没有预留“烟道”,文龙需凿开“壁子墙”重新补建。
干过“泥瓦匠”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改建”不如“重建”快,所以文龙在“烟道”的补砌上,的确费了不少心神,才让新买来的青色烟囱安安稳稳地“定居”在高高的屋顶上。
在墙皮“处理”,里外“整改”的时间里,他们一家就搬到了隔壁的空房子里暂住着,唤弟每天睁开眼就问爹娘同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