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燃烧在华夏大陆上的“十年浩劫”,再加上期间遭受的“三年 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科技教育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人民“温饱”难以解决。国民经济一度处于崩溃边缘。
为了打破这种严苛的局面,一九七八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一九七九年九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即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允许农民进行自主经营,并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这一决定,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九八零年九月,中共中央紧接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充分肯定了我们国家“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了一九八三年的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推广,不仅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而且祖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九八四年,我们国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继续大步前行,各大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民富国强,大方向对了,人民的生活迅速提高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必然富强了。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在这种新形势的推动下,“春晚”应运而生。
“春节联欢晚会”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三年除夕夜的央视频道里,后来,人们提起它时,都爱亲切地简称其为“春晚”。
“春晚”的诞生与蓬勃发展,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的历史进程。
在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热烈气氛中,“春晚”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除夕狂欢夜。
抚今追昔,千百年来,我们欢度春节的程序依旧,都是家家包饺子、户户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唱大戏……
然,自一九八三年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捷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五彩缤纷。从而使我们一年一度的大年夜里又多了一项欢庆活动,那就是辞旧迎新看“春晚”。
“对内改革”、承包到户,使农民辛勤耕耘下的各种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腰包急速鼓起。
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过艰苦的奋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终于达到了国强民安的境界。中国人民个个有钱了,人人吃好了,就想着要丰富丰富业余生活了。于是收音机、唱片机、录放机、电视机等等电子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迅速打开了。
物质生活的改善,推动大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那时,许多人都迷恋上了看电视。于是,电视文化也紧跟着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机市场需求量相当大,电视机更新换代也特别快。它的颜色由最初单调的“黑白”进化到了“彩色”,其荧屏也从12英寸到14英寸,到21英寸,再到……总之它是越兴越大,越出越高端。
不过,咱今天的主要任务可不是来讨论电视机市场的问题,我要说的是,康庄农场的孩子今年过的春节与以往不同。原因呢,就是因为唤弟家拥有了一台全新的?21英寸的国产大彩电。
为了不耽误看“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