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大清变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情思渺渺

第二百一十三章 情思渺渺(1 / 4)

衷心感谢“panggeyu、ivanyu、马木留克奇兵”等书友的鼎力支持!

。。。。。。

“轰、轰、轰”

秦川还要细致解释,却被一连串的炮弹爆炸声打断,秦川只好把目光重新投向战场。

日军那一个中队虽然兵力不多,可却很顽强,一边和两个围堡的清军对射,一边不顾伤亡向前猛冲,虽然不断有人被围堡中清军射出的子弹打倒,可矮小的日军却依然凶悍地挺着刺刀迅速冲向围堡。

眼看着日军已经冲到距离围堡只有二百多米,江岸上的清军炮兵阵地上再次开炮射击。这一次清军炮弹打得很准,几发炮弹都落在日军进攻的队伍里,每一发炮弹爆炸都会带起一片血光,将四周的日军炸的高高飞起,尸体在空中分成几块又落到地上。

横飞的弹片和四溅的血肉似乎让日军清醒了许多,清军大炮一响,日军顿时拖着尸体和伤员很快就退了下去。

日军的大部队是一个小时以后陆续到达的,虽然因为有土器店那里的连绵的丘陵遮挡,站在城墙上的秦川并没有看到日军有多少人,不过秦川在望远镜里看到,有大群腰间挂着欧式军刀的日军军官上到山丘上再用望远镜观察清军的阵地。

日军军官原本是不携带军刀的,只是在1885年,日本才为军官配发指挥刀。因为日本此时的军队改革师从法国,日本人又觉得既然是学习对方,那就要学的彻底,所以此时日军军官佩戴的军刀都是欧式。欧式军刀刀身弧度较大,在欧洲,这种军刀多为装饰性,并不实用,战场搏杀更是坑爹的很。

后世抗战时期,日军军官佩戴日本武士刀式军刀,还是1934年开始的。日本武士刀起源于中国唐朝时的唐刀,也称横刀。只不过在中国经历朝代变迁,唐刀的制法早已失传,不想却被日本人很好地保留下来。

1934年后日军军官虽然携带军刀,可并不是日本军部统一配发给军官的,而是军官要自备军刀。家境好的,或者祖上就是武士的,自然要挂上祖传武士刀以此炫耀家族荣耀。家境差点的军官,就只好随便买上一把了。

也许是为了印证秦川的猜想,很快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就将两个联队分成左右两翼,炮兵也是分开配置。日军匆匆布置好炮兵阵地后,就开始炮击清军围堡,步兵也在同一时间对三个围堡发起攻击,只是攻击规模依然不大,都还是中队规模。在秦川观察,日军的这次进攻性质还是试探。

从日军炮声判断,日军左翼有十门山炮,右翼有八门,也就是说日军第九混成旅团总计有十八门山炮,要远多于清军在南城的大炮。

日军的进攻,在三座围堡中的清军阻击和江岸上以及平壤成东南角的两座炮台上的八门山炮炮火打击下,日军并不坚决的攻击很快就结束了。

虽然叶志超没有明说,可实际上秦川带一营到南城,那是要听从孙显寅指挥的,因为就官职来说,孙显寅显然要比秦川的记名总兵高出一级。

南城的日军一出现,正在召集军事会议的叶志超等人就得到消息,大小将领也都匆匆返回各自的防地。站在城墙上的秦川,眼见着马玉昆带着大群亲兵出了大同门顺着船桥过江进到栽松院的围堡中。

对于马玉昆没有像其他清军将领住在城中,而是身临最前沿的围堡中驻守指挥,这让秦川吃惊不小,甚至对马玉昆的观感都大为转变。

孙显寅倒还果真不是做样子,一回到南城,就派人把秦川请去,向秦川通报最新的日军动向。

清军掌握的情况是:由东路过来的日军元山支队,已经进至平壤以北距离平壤仅二十公里的顺安附近,切断了清军北撤的后路。并有小股部队前出

最新小说: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大夏钦天监 无敌傻太子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