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的。
在这一点上,他和刘文静一样,心高气傲是有所仗持的原因,并非是毫无来由的狂妄。
所以听话知音,他便明白,自己的一番话应该是白说了……
潼关上下,能征惯战的将领没有几个,更可笑的是,满屋子的将军,都位列公侯,可当年这里大部分的人却都是逃人之属。
换句话说,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逃避辽东兵役的家伙,投效李渊之后,又随在太子李建成身边驻守于潼关,除了剿除匪患还经历过一些战事之外,竟然没几个人经过大的阵仗。
倒是桑显和,吕成大等人曾随屈突通平杨玄感之乱,又在李渊南下的时候跟其战于河东,部下多为隋末官兵,很有战斗力。
像这样的兵员构成,若要采纳张士贵的建议,是需要有一位英明果决的统帅的,你自己犹犹豫豫,不敢当场决断,战时怎能收众志成城,一力向前之效?
若不能一鼓而溃王世充,那出关作战就是找死,河南军旅最擅长什么张士贵清楚的很,越是陷入乱战,河南军旅的战力越强,再有李定安,萧铣窥伺于侧……
好吧,张士贵觉着,李建成这样的人在危急关头靠不住,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成得了什么大事?
三千骑,若无大军在后,一同向前冲杀,我领着这三千人去送死吗?
至此,张士贵是心灰意冷,再不愿多说一个字出来了。
军议过后,张士贵转头就走了,也没什么人在意他,还都想着能被太子单独召见,好多说一说自己心中所想。
倒是李纲还想寻方才那个大胆进言的末将谈谈,只是看了一圈,张士贵却已不见踪影,遂也作罢,毕竟他也刚来潼关不久,大战在即,他需要熟悉潼关的上上下下,和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家伙走的太近,很容易招至非议。
而回到后宅的李建成不出意料的又在书房所在开起了小会,这时他身边的就都是东宫部属了。
除了东宫舍人李纲外,还有东宫左卫骠骑,检校左率韦挺,车骑将军谢叔方,虎贲郎将任璨,东宫洗马魏征几个。
根本不出张士贵所料,东宫心腹们底气不足之下,更偏向于守城,倒是谢叔方,任璨两人主张趁王世充远来,立足未稳之时,先战上一场,试探一下。
根本没人有大举出关之意,李建成虽有不甘,却也觉得,如此也好,冒然出击,承受的风险太大,不若择机与王世充战于潼关之下,当能建功。
其实王世充挺悲催的,自以为天下独尊,可到了今时今日,别人看他都和待宰羔羊无异,区别只在于怎么下刀合适而已。
而张士贵所想几乎无一不中,东宫心腹们劝服李建成的理由就是几个,王世充兵力雄厚,不能轻取,之外潼关守军多数未经多少战阵,临阵恐有失措,最后一个就是怕为萧铣,李定安所乘。
说的都有道理,可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乱糟糟的河南军旅,军心不齐,士气不振,粮草匮乏,很有可能一击而中,速战速决之下,旁人又有多少机会来趁火打劫?
这是打开局面的天赐良机,甚至可以说是自李渊称帝之后,出现的最好的一个机会,同时也将是颓势渐显的李唐的一剂良药,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当初李世民大破薛仁杲一战。
有了这许多的好处,若无奋力一搏之心,又谈什么削平天下?换了李世民和李破,情形肯定会大不相同。
可坐镇潼关的是善纳人言的李建成,战略战术上也就完全不同了,他更为保守,是个合格的皇位继承者,却和名将之称无缘,能取敢弃和他从来不沾边。
到了六月中,王世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