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醒民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他回复李大光老先生的文章为开端,一场以四合院文艺沙龙年轻人为核心的反抗开始了。
无论之前大家在四合院中进行了怎样激烈的争吵和辩论,可是这一次大家的心劲是拧成一股绳的。
对于史学界老前辈们的观点,大家并没有盲从听从,也没有纯粹的站在情感的立场上给戈文摇旗呐喊。
这一次大家是真的认为那些老前辈们错了,他们觉得那些史学界的老前辈过于教条和死板。
正如戈文一直都向他们灌输的理念那样——
你们可以不认同我们的观点,但我们会誓死捍卫我们说话的权利!
一个社会的精英,要有自己清醒的意志,有独立的思想和能力,有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要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面对不公要能勇敢的站出来,要敢于说真话办实事……
潜移默化之中,大家在这一刻真正的觉醒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懂得拿起笔来为自己心中的正义来伸张。
所以在所有的报纸、电台都因为史学界大拿们的叱责而偃旗息鼓的时候,有些人勇敢的站了出来!
……
史学界的老先生们觉得戈文是在戏说,但是追本溯源,《明朝的那些事儿》里的调侃和幽默,都没有背离真正的历史,最多只是在空白处加上了他自己的思考。
而且这个作品的定位也仅仅在普及历史,普及明朝故事的层面上,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自豪,并没有一丝要和明正史叫板和分庭抗礼的意思。
所以当老先生们说喜欢这本书的人在上纲上线时,反过来看,老先生们自己是不是也在上纲上线?
现在我们许多人在追寻答案时,会去刻意搜寻外国的那些哲人的资料,这是不是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殊不知我们国家的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案例都有各种各样精彩的解答,就像唐太宗说的一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不仅仅是明史,读多了中国历史,你看待社会问题便会与许多人不一样,你能看到背后的根源,能更深入的思考。胸中成长的是大局观,会更加全面的去看待与分析事情。
其实就好像连我妈这样的历史空白者,都能在听过《明朝的那些事儿》广播后和我谈谈一些明朝的小故事,这样的影响力,不能堪称作者之功劳吗!
——陈丹青《中国青年报》
……
为了听《明朝的那些事儿》广播,我几次和其他老师调课,虽然曾一睹这本书的手稿,但是这书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你不停地想要温习想要回顾那些历史、那些人物。
记得第一遍看戈文的手稿时,经常会被手稿中的一些段落逗得哈哈大笑。
这不是说戈文是在痞子戏说,当你排除了文字的干扰,真正去体会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在明朝的历史上竟然有如此多的辉煌和血气!
我觉得戈文写得最最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嘉靖年间内阁的政治斗争,三杨、夏言、严嵩严世蕃父子、徐阶你方唱罢我登场,再到隆庆和万历时期的李春芳、张居正,每一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极其鲜明,也不禁让人感叹官场如战场这话真是一点不假,一个不留神就是万劫不复。
还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我还记得当他说出“德胜门,于谦!”的时候,我眼泪哗就流下来了。“城在我在,城亡我亡”的故事在书里的描写个个都震撼心灵,让人动容。
戈文的这本书比起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来,最大的妙处就是让大家去喜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