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面的英属马来亚的发展,与原时空有了一些区别。他们在1930年就整合了原来的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海峡殖民地三个部分,组建了马来亚联合邦,比原时空提前了16年。这种变化也是为了顺应时事变化,原时空的马来亚可没有本位面这么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
在此之前,英属马来亚是分为三部分的,按照亲疏关系的顺序是: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
海峡殖民地是英国政府直属,最初由新加坡(淡马锡),槟城和马六甲(麻六甲)三个英属港口组成,因此被当时当地华人称为三洲府,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印度洋上的圣诞岛和科科斯群岛,以及沙巴的纳闽港。这一块地盘最小,但战略位置最为重要。海峡殖民地的总督由英王委任,并兼任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总督,是英属马来亚最高长官,总揽司法、行政、军事诸大权。总督驻新加坡,各地政务由总督任命的驻扎官或顾问负责执行。
其次就是马来联邦,这是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政体之一,由半岛上四个接受英国保护的马来王朝所组成,包括雪兰莪、森美兰、霹雳和彭亨,于1895年成立,首府吉隆坡,也被华人称之为四州府。
英国在马来联邦中实行所谓“间接管理”,以便和在海峡殖民地所实行的“直接管理”加以区别。联邦的首脑为最高专员,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但实际上负责统治的是联邦的总驻扎官,他秉承总督的意旨处理联邦事务。
1909年设立马来联邦会议,由马来联邦最高专员兼任议长,各邦的法律均由联邦会议通过,然后交付各邦苏丹执行。各邦的最高行政机关为邦务会议,由各邦苏丹兼任主席。英国派驻在各邦的驻扎官为当然议员,负责征收捐税,决定立法措施等。事实上,在决定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时,苏丹是英国驻扎官和顾问手中顾从的工具。
最后就是马来属邦,它是由马来半岛南北两部分不曾加入马来联邦的柔佛、吉打、吉兰丹、丁加奴及玻璃市5个邦组成的。
位于马来半岛北部的丁加奴、吉兰丹、吉打和玻璃市,因为一直是暹罗的藩属,在政治上与暹罗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不可能同时与马来联邦的各邦组成联邦。英国为了并吞这些土邦,就以改变其在暹罗的治外法权作为交换条件,于1909年3月与暹罗签订《曼谷条约》,取得对吉兰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的宗主权、行政权和管理权,把这4个邦置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殖民者于1914年完全控制柔佛王国后,就将柔佛、吉打、吉兰丹、丁加奴和玻璃市统称为马来属邦。
马来属邦的5个邦,名义上虽是独立,各邦也各有议会,辅助行政事务,与马来联邦中的各邦相比,其保留了较多的实权,也保留了更多当地传统的政治组织形式。英国人根据当地社会族群构成和政治力量的强弱而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减少了殖民统治的成本。马来属邦虽然不直接从属英国但实际上都是英国殖民者主宰一切。英国在马来属邦的统治,除了把驻扎官改为顾问官外,和马来联邦没有什么不同。
在一战后期爆发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完全改变了这种事态,英国原本的三马分治体系已经完全维持不下去。
海峡殖民地还好,这几个港口城市的本地人数以华人占了大多数,当地土著数量少,且大多是亲英派。华人当中的亲英派自不必说,肯定不会和土著们一起闹,就算是那些亲华派,也在中国的控制下,没有参与进去。所以海峡殖民地没有怎么闹,算是最平静的。
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土著闹腾得可欢乐了。最后逼得英国人把集中营、毒气弹等大招都放出来,才把这些家伙镇压下去。
英国人最后费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