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干什么?”伊莎贝尔本能觉得不是好事。
“我得不到你,又要面对你,所以干脆找两个替代品。”李旭耸肩道。
伊莎贝尔张了张嘴,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倒是小家伙忽然在旁边一拍儿童桌:“替代宾!替代宾!”
好嘛,她又学了一个新的词汇。
“安娜,记得不要在妈妈面前说这个词,妈妈不喜欢。”李旭捏了下小家伙的脸蛋,然后看向伊莎贝尔:“今天我要回去,过几天再来,放心,一定赶得上你拿下最佳女主角。”
虽然没有参演《迷恋》,没有那长达数分钟的无台词疯癫独角戏,但《四重奏》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那帮欧洲电影人眼中是如此。
更何况,因为祖拉斯基去年麻烦缠身,还被逐出法国,并没有将《迷恋》完成,自然也没有来参加戛纳。剩下的都毫无竞争力,伊莎贝尔拿下今年的最佳女主角并无问题,更何况李旭还做了些额外的工作。
之前说了,一个就10到20个人的评审团,想要公正的评选电影压根儿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看电影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评审团主席的权力很大。
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并非投票出来的,或者说,奖项的产生要看评审团主席,能不能说服或者压服其他评委。
一般流程应该是,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决定评审团主席人选并发出邀请,然后评审团主席再邀请心目中合适的人选前来担任评委。
然后不断观看电影并进行讨论,哪些电影有资格入围以及获奖,最终取得共识,这个过程里面,就算是雅各布是电影主席,也不能硬抗评审团主席的。
但是不同的评审团,内部的纷争和变化也不同,比如李旭之前提过的参加了32届戛纳电影节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不仅耍大牌的提了各种要求,还逼着雅各布帮忙游说评审团,将金棕榈颁给了自己的《现代启示录》,嗯,就是那部亏得他血本无归的越战电影。
不过,当时的评审团主席,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也很强硬,坚持要将金棕榈给自己喜欢电影《铁皮鼓》,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戛纳首次出现了金棕榈双黄蛋。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担任评审团主席的第44届也很有意思,某个女人的锥形胸罩就不说了,波兰斯基自始至终将评审团掌控在手中,当他决定将金棕榈颁给《巴顿?芬克》时,整个评审团没有一个人反对,仿佛爱极了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节主席的雅各布甚至吹捧:“你注意到了吗?这部电影完全是对你的致敬……”
“你真的这么觉得?”
“是啊,好多《冷血惊魂》、《死胡同》、《怪房客》、《罗斯玛丽的婴儿》……所有杰作都在里面了。”
波兰斯基听得“龙颜大悦”,最后连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都给了科恩兄弟这部电影,至于其他的,比如雅各布最喜欢的,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而反例就是另一个时空里面,伊莎贝尔担任评审团主席的第50届戛纳,她被完全彻底的架空,最终不仅再次搞出了双黄蛋,无论是《樱桃的滋味》还是《鳗鱼》,又或者《甜蜜的来世》、《春光乍泄》,通通都不被伊莎贝尔所喜欢,结果和评审团彻底闹翻。
相比另一个伊莎贝尔,相比伊莎贝尔?于佩尔在62届戛纳电影节上,不仅将金棕榈“报恩”般的颁发给了迈克尔?哈内克,还以评审团主席的身份亲自为他颁奖,伊莎贝尔?阿佳妮实在太嫩了。
所谓戛纳电影节,也就这样了,甚至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是如此,比如昆汀在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时,将金棕榈颁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