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默,我没有考上县中。”于青梅说。
她小考考得不错,全校第一,可还达不到县中的招生标准。
李默想了想说:“青梅,考不上就考不上吧,真到了县中,竞争太惨酷了,你看看我,一次第一名都没有拿到。不过在镇中,尽量要保持在全年级前十名,高中时最低不能低于前二十名。”
马上于青梅就转到东镇中学读书了。
东镇中学是什么情况,李默不清楚,想来与曹镇中学水平差不多吧。
那么在八几年,曹镇中学一个能考上多少大学生呢,不过十几个,低于前二十名,基本就没戏了。
李默想了想,又说:“还有一个选择,若是感觉不那么自信,中考时顺便报名考中专师范,只要你保持着这个成绩,这个难度不大。”
这是李默替于青梅做出的合理选择。
在南岗小学第一名,真的不算什么。八几年的高考太过惨酷,若是没有意外,李默参加的是87年高考,于青梅参加的是89年高考。87年考生数量是228万考生,录取的学生为62万,录取率百分之二十七。不是曹镇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七,还有一中这样的学校,它们录取率往往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一分摊,曹镇学生录取率往往百分之十都不到了。
89年的更难,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了266万人,只录取了60万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三。但放在13年呢,高考考生数量是912万人,录取了694万学生。
不是到后来读书的学生多了,相反,若是从小学时开始计算,两者学生数量差不多,虽然后来读书的学生多了,可现在子女多,数量不会少些。之所以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少了两倍多,乃是现在读书,从上初中时就开始淘汰,小考淘汰一大批成绩不好的人下来,中考时又淘汰了一大批成绩不好的学生下来。
若是从这个角度分析,两者的难度相差了十倍。具体的数据,李默不知道了,但知道那几年,高考很难考。
于青梅的学习天赋,李默是知道的。
之所以她在小学考得不错,还是前几年,自己在边上的指导之功。上了中学,又去了东镇,特别是到了高中后,这一点优势根本就不存在了。
能考上大学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
李默才主动替她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后来这个中专师范存不存在,李默不清楚,但现在是存在的。因为随着教育的推广,各县各镇都严重缺少教师,即便有教师,多是民办老师,水平差,跟不上教育的步伐。
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各地纷纷在中考时,就将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提拨到中专师范里培养。毕业后,让他们做各地小学“公办老师“。
他姑夫家小表弟,就是考进了中专师范,出来后,当了小学老师。以后他看到别人发财了,抱怨地说,不如辞职去做生意。实际不是那回事,工资虽不高,福利有很多。比如后来的县城商品房,他是公办老师,也就是公务员了,别人买房是三千多四千多一平米,他买房是公务员房,只要一千出头。因此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在县城里又买了一套房子。自己也买了车子,妻子就是李大友的小女儿,长得很漂亮。有房有车有貌美如花的妻子,还有一个听话成绩好的儿子,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更不用说平时过年逢节的,有家长送礼物了。
反观于青梅后来的生活轨迹,东镇有好几个水泥厂,她爸所在的是县办水泥厂,后来效益不大好,虽然让她爸弄到水泥厂上班,因为效益跟不去,工资始终不高,生活的不如意,导致夫妻不和,两人离婚。
“青梅,记住,一旦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