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一体化的战斗,是依赖于整体效能的。简单一些说,就是把战争的主体从地面上,升华到科学技术含量更高的空中去。
没有制空权的一方,在这种战斗中注定是要吃亏的。苏军失去了制空权,所以他们的大炮兵理论在战争初期就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这一点上苏联的军队,从构成上来看就完全和欧美部队构成有本质性的区别。
苏联强调大炮兵,地面支援火力苏军是习惯用压倒性的火炮来执行的。炮兵在苏联军队内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且装备也相当好。
正常情况下,苏联理想情况下的战争,是建立在大规模装甲集群突进,炮兵跟在后面支援上的。
至于说在这种战争模式下的空军,其实都是辅助兵种。苏军给空军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破坏对手利用空军干扰地面部队的一支拦截力量。
说直白一些,就是苏军在70年之前,想的都是不打立体战争。他们尽可能的希望可以把战争打成各大军种各自为战的平面战争。
空军打空军的,主要就是拦住对方的空军轰炸机,不让这些轰炸机干扰地面部队。
海军打对方的海军,只要在地面战场分出胜负之前干扰对方的海军,让对方无法充分利用海洋,就可以了。
这套理论是在给立体化战争做减法:我不让你用空中优势,我地面上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在1970年之前,这套理论都是很有效的,并且可以弥补空军还有海军上的巨大不足。
只要空军在战斗机的数量上保持优势,只要在这些前线战斗机被消耗损失掉之前,陆军获得胜利就可以了这就是苏联的战术核心思想。
从另一个方向上也就可以很好的说明,为什么苏联的米格-21,米格-25,包括后来的米格-29战斗机,都是前线战斗机了。
原因很简单,苏军根本不需要强大的远程制空战斗机还有护航战斗机,它只需要拦截对方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截击机”或者“前线战斗机”就可以了。
而su-27是一个另类,是发现自己这套理论行不通之后,追赶美国研发出来的照抄作业一样的“跟风作品”。
因为苏军笃信自己的陆军可以干掉任何对手,他们有人数还有装备优势,万辆坦克在排除敌人干扰下横扫欧洲,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胜利。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德国就是苏联最好的老师,戈林的战术空军思想,在苏联这个敌人手里,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挥。
二战之中德国空军一直都苦于缺少战略资源,只能玩可怜兮兮的战术空军。战斗机短腿的毛病从始至终无法解决,也没有远程轰炸机可以使用。
苏联一直到1970年前后,依旧还是二战德国空军的状态:它只有防空部队和战斗机截击机。
更夸张的是,苏联空军甚至连对地支援的任务都不多,他们只负责拦截对方空军,摧毁地面目标的任务,主要依靠地面部队去完成。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中**队也是这套理论。大炮兵理论在多次自卫反击战中被沿用下来,并且没有吃多少亏,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受到质疑。
一直到90年海湾战争爆发,大空军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的武器装备质量上的飞跃,都让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平面化战争难以为继。
海湾战争打醒了中**队,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国的电子技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二十一世纪促成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大跃进式的质量飞跃。
而苏联因为笃信自己的那套“歪理邪说”,加上自身的工业水平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