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个“东风”而着急的远远不止斐潜一人,於扶罗真的是在高奴左等没来,右等又没来,实在是坐不住了,便带着人马牛羊,急急的跑到了平阳城,名义上是为了庆祝斐潜打败鲜卑军,实际上为了什么大家自然心知肚明。
从学宫回到了平阳,斐潜就接待了心急火燎的於扶罗。
“单于啊,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师傅名满天下,所到之处自然是夹道欢迎,多少也要应酬一二,因此路途上难免耽搁点……”斐潜笑嘻嘻的一边请於扶罗喝茶,一边说道,“……单于,应该可以理解的吧……”
於扶罗呵呵笑着,说道:“理解!自然是理解!”
不理解又有什么办法?
汉代对于饱学之士的敬重程度,完全超乎后世人的想象。对于这一类的学术界的大拿,在汉代有一个称谓——“硕儒”,而且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因此现象级的效仿,比起后世的偶像追星还要更强悍。
因此现在蔡邕每过一处,必然是倾城出动,夹道欢迎,安排酒宴,尽心招待,这个行程自然是快不起来了。
虽然蔡邕的名气大,但是学宫还是不能直接用蔡邕的名义。不管什么时代,用古人的名义总好过用今人的,但是若是采用蔡邕之名义,恐怕不是捧,而是杀了。
因为只要是活着的人,总归会有人不服,但是若是已经故去的先贤,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不服?
那你自己下去先和他辩个输赢再来吧……
特别是用重开林宗学社的名义,更是无人可厚非。
郭泰,字林宗,休县人,本身就是属于并州北地人士,在汉代名望极高,算起来的话应该是比蔡邕还要高上一个辈份的领袖级别的人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郭泰这一位同志呢,天赋异禀,曾经有人称其“口若悬河,声音嘹亮”,又“身长八尺,相貌魁伟”,有才学,又能喷,相貌又好,这样的人自然是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一堆的眼珠子……
因此才有一些什么林宗巾啊、林宗衣啊之类的传出来。
当郭泰死时,甚至号称“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万人祭奠,场面相当的壮观和宏大,蔡邕也为郭泰亲自撰写了碑文。
而且借用郭泰之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然这是以后的问题,现在要先处理一下关于南匈奴的事情。
斐潜说道:“不过单于也不必焦虑,师傅已经到了河东郡了,再有个三五天也就到了……”
於扶罗听了,总算是有点底,哈哈大笑着,点头说道:“无妨,无妨,我不急的,不急的……”
斐潜不理会於扶罗的掩饰的话语,而是说道:“单于啊,册封之后,你可有什么具体的安排或是想法?”
於扶罗的笑容僵硬了一下,说道:“这个……中郎之意……”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向知道单于对于美稷是否还有想法?”斐潜喝着茶,也没盯着於扶罗看,就像是平常的聊天一般。
“美、稷……”於扶罗一字一顿,笑容在脸上慢慢的隐去,“……不瞒中郎,我几乎夜夜都能梦见那个地方……梦见我的父王……”
斐潜放下了茶碗,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的说道:“单于……虽然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来平阳也看到了,城西的那一片地,就是为了安葬此次阵亡的将士……我和鲜卑这一战损失很大,约有三千的人马伤亡……”
步卒损失了七百多人,更多的是骑兵的损失,战死和重伤不治的骑兵就有近七百了,再加上还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