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太后垂帘听政,学生自然不敢与之相提并论,也胸无大志,可人活一世,哪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吴县令听到“太后垂帘听政”,眉目陡竣,这丫头什么都敢说啊,生怕她口不择言,妄议朝政天子之事。
他提心吊胆,冯秋墨可不怕。
“当今太后苦心孤诣,为景国上下操碎了心,让人敬佩,可这木兰是谁?替父从军又是哪个典故?”
梅雪嫣史书读得不多,却忘了这世上没有花木兰这号人物。
“是我在茶馆听书听来的,估计是说书的自己杜撰的吧,讲的是女子花木兰,无兄无弟,战乱时国家征召士兵,每户必须出男丁一名,花木兰的父亲年迈,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小说故事。”
冯秋墨怔了怔,感叹道:“令人钦佩,谓之英雄也不为过。”
梅雪嫣摩挲了一下鼻尖,总算搪塞过去了。
“说书的还作了一首评诗呢,我只记得后两句:替父从军犹秣马,谁说女子不如郎?”
“一个说书先生有如此文采?”冯秋墨惊叹道,“世人皆不可小觑啊!”
梅雪嫣说得煞有其事,冯秋墨他们也就信了,否则在街上随意一打听,就知道压根就没这故事和评诗。
冯秋墨被她勾起了心事,他何尝不是我行我素不畏强权,当年也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不肯低头服软,甚至大骂如今权势滔天的左相,得罪了左相一派,他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被贬官流放,到临安县这小地方教书。
相比自己这点郁郁不得志,冯秋墨更觉得,梅雪嫣以女子入士,将来更是艰难险阻。
这么一想,冯秋墨竟生出惺惺相惜的情绪来。
“你这两首诗都有出县达府之才气,我想将推荐给文院,上《文道》比较难,但刊登《诗报》却有三成的可能。”
吴县令转过头看着冯秋墨,一脸的难以置信。
“冯老,你真有这打算?”
梅雪嫣不清楚什么是《文道》和《诗报》,听名字像是刊物。
“很难吗?只有三成的可能吗?”
三成的几率也太小了吧?《卖炭翁》是诗圣杜甫所作,《墨梅》则是大才子王冕所作,哪一个都是震铄古今的人物,难道连个刊物都上不了?梅雪嫣不太相信。
“岂止是难,咱们士子文人无不以作品上《诗报》为荣,而能在《文道》上露面,那都可以发裱彰的!文院创办的这两种刊物,《诗报》是月刊,《文道》是半年刊,全景国文人数以千万计,你说难不难?”
景国十州,大小不一,平均下来每州十个府,华桐府就有十几个县,《诗报》每期刊登十几篇文章,这样算下来,一个府能有一人上刊就已是万幸了。
“别说你一个童生,就是秀才上《诗报》都是十年一遇,整个临安县百年来,只有冯老凭一身傲骨,当年事迹被右相所书登了《文道》算小露脸,我也是年轻时偶得佳句刊登上了《诗报》,小辈之中,除了马锦骐的县试诗作登过一次《诗报》之外,再无一人。”
吴县令被她气得不轻,三成可能你还不满意呢?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
梅雪嫣咬了咬舌头,这么困难啊,以前她两耳不闻窗外事,既然要走科举之路,那往后要多读这两种刊物,毕竟汇聚天下文人精粹,能学到不少东西。
难怪马锦骐被誉为临安才子,无人不服,连沈子文那么妄自尊大的人,在乡试中也都避开同他一届,原来他早有如此成就。
“你也别被他给唬住了。”冯秋墨露出难得的微笑道,“难归难,可文院不看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