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吸满墨汁的笔尖在洁白的纸张上滑过,留下一个个好似龙蛇起陆,但却圆润无比的文字。
一寸!
两寸!
三寸!
一寸寸文气慢慢的升腾起来。
在文气中央仿佛有一个身穿博服高冠,面容清癯的夫子正在传授学问。
但是所有的异象并没有保持多久。
诗筏上也有文气刚刚突破四寸,就有些后继乏力。
任凭司徒刑如何在心中鼓劲,文气都没有突破五寸。
随着一声破裂声,一切都消失于无形。
这是司徒刑文气最低的一首诗词。
但是司徒刑的眼睛里并没有失望,反而有着浓浓的惊喜。就连脑袋的疼痛也感觉减轻了不少。
因为这首小诗别看文气不高。但是价值甚至要远远超过五寸出郡诗,甚至六寸的镇国诗都没有办法和他相提并论。
因为这首小诗是异时空明朝大儒王阳明所作,阐述的是心学的根本。
如同《九阳神功》的梵文大纲一般,是提要,是框架,里面浓缩了心学流派的精华。
只要日日揣摩,定然能够洞穿迷雾,添砖加瓦,尽得心学传承。
司徒刑并没有因为体悟出心学总纲而懈怠,而是乘胜追击,继续推演。
有了纲要,剩下的就是水磨的功夫,也许是因为推演出心学总纲,导致司徒刑大脑异常的亢奋,他推演的速度竟然也增强了不少。
一个个标注浮现,一个个念头变得通达。一个个心学特有的名词被推演出来。不停的完善心学的体系。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嘭!
司徒刑的念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智慧火花。
一个个念头碰撞,流露出一道道裂痕,更有一个个念头破碎,化作虚无。
司徒刑头疼欲裂,手背上的青筋一根根的突出,全身因为剧烈的疼痛,更是不停的颤动。但是司徒刑并没有放弃,反而咬紧牙关,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
六次雷劫半圣念头,因为运算太快,温度陡然升高,并且发出尖锐的鸣叫声。
轰!
轰!
不知何时空中乌云已经密布,一道道闪电突兀的出现,带着无上的威能砸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