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休息后,这甲子科乡试的第二场很快又如期到来了。
这乡试第二场考试跟第一场一样,也是提前一天经过搜检进场,八月十二日一整天考试,第三天早上出场。
沈泽和高昱还是跟第一场考试时一样,提前一天在八月十一下进场。
按规定,乡试的第二场考试的考题内容是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诰、表各一道。
第二场考试涉及了许多考生之前考县试、府试、院试时从未接触过的内容。试论其实就是考策论,让考生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判语则是让考生对“疑事”做出判语,考察生员是否能辨别是非。诰、表则是属于应用文范畴,看看考生撰写各种公文行政的能力。这诰、诏、表等都是比官场应用文,只要掌握了格式,其实做出来并不难。因此这第二场考试难度并不算大!
不过这这第二场的考试的题目不算难,但是这题量却是非常的大。每个考生都要做最少做八九篇文章,书写量还是很大的。
当然,第二场的要求远没有第一场那么高。就算有的题目不会,只需把文章简单写出来就可以了。所以虽然这第二场考试的题量很大,但是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
而从第二场开始,考试内容已经不再要求用八股文来写,因此在作文答题的行文上更利于考生自由发挥。
也正因为这文体不限制,考生答题行文比较自由,反而使得后两场的考试内容更难判断优劣!
这第二场考察的这些题目,反倒不如第一场的四书文和五经文好评判!这八股文只要光看破题和行文,基本就能判断出文章的好坏。
大明科考取士之所以选用八股文作为这文章格式,其实也是因为这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制度格式,比较容易判断出这文章的优劣!
在嘉靖朝之前,这乡试考生的考卷在批阅后,没有规定必须要送去京师和南京进行“磨勘”。
所谓“磨勘”,也就是各省将取中举人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的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会进行严厉的处罚。
在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这乡试考生的成绩实际上是由各省自行决定,乡试结束只需把录取的举人名单上呈京师礼部报备即可。这也就是说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们,对于这些考生试卷成绩的优劣,有着绝对的评判权,他们自然是怎么方便自己怎么来。
?这第二场考试虽然要写的字数更多,但沈泽的阅历要比这个时代的人领先太多,再加上经过自己大舅哥高昱的考前培训,他对这些应试公文也算是信手拈来。
因此这第二场的考试,虽然全是沈泽自己发挥的,但是在酉时前,他依旧全部完成了!
沈泽反复检查几遍确认无误后,便在酉时收卷官刚开始收卷时交了卷子。
交完试卷后,又是一夜漫长而无聊的煎熬,沈泽终于等到八月十三龙门开门,回到高家院子,沈泽依旧是先倒头大睡一场。
醒来后依旧是跟大舅哥喝喝茶,聊聊天,准备下一场的考试。
………………
八月十四日,沈泽和自己大舅哥入场考乡试第三场。
乡试第三场的考试内容为经论、史论、时务策五道,每道题要求写三百字以上。这些题目的考试目的自然是为了考察生员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这乡试的第三场考试,对所有考生来说都挺轻松,若考生认为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