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泥土为由也不坐,他躬身回禀道:“清河县内,但凡幸存村镇的里长、甲长、乡绅、耆老,下官全部招来充任河工领事,花柳、埽等填河之物也备好。在两位王爷、总督大人、俞运判的齐心协力之下,分洪已完成大半,但河工、防洪的编制之事,河道衙门恐也不能擅自行事,还请王爷以律法为重。好比镇江有兵营,但调兵也需要兵部的印信。”
屋内众人无不呆滞了半晌,嬴正不仅是天潢贵胄的雍亲王,而且如今贵为钦差,代天巡狩,汪恒所言即便有合理之处,但也大胆了些。刚愎自用的嬴正心里不舒服是真的,但他以忍耐功夫见长,想到汪恒已几天不得休息,嬴正阴下来的眼神泛出一抹幽光:“此事本王会处理好,汪府台说得对,治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有条陈本王都会上达天听,等圣意裁决了,再行编制。”
“钦差大人英明,下官听闻俞运判与工部司官日夜兼程,勘测两岸,正在撰写《治河八疏》,下官愚昧,也想亲睹此书,学些治世方法。”汪恒为嬴正能采纳他的意见而欣慰。
“俞运判还在写着条陈,此时喜静不喜闹,你还是明儿再见他吧。”嬴正想了想,再与三人商讨了一些话,就打发他们出去了。
李凤翔与河道总督不觉什么,唯独汪恒稍有失望,自从嬴正嬴详带了俞禄来到清河仲家庄,俞运判便亲身勘察,博采众长,没几天就献出计策,从河工编制到治河方法,井井有条,大大降低了此次灾难,俞禄的名声也因此传遍清河。汪恒慕名已久,可俞禄回来后便深居简出,自己也有要务在身,无缘一见。
汪恒走出行辕大门,到底忍不住回身望了一眼,大雨继续哗啦啦地下着,打在油伞上的急促嗒嗒声,使得街道的犬吠变得隐隐约约,屋檐下的灯笼在风中摇曳,钉子似的禁军侍卫依旧巍然不动。他对俞禄最佩服的地方,当数那条束水冲沙的法子,此法经过了力排众议才得以实行,也从根本上减低了河床高度,确保以后不会出现这样大的灾难。
被临时调遣过来的俞禄,此刻正在书房冥思苦想,也许真是时空变了,历史也变了很多,往年的清河没有这样大的灾难,今年是最严重的,俞禄翻遍治河史书,明朝也无潘季驯这样的专家,清朝的靳辅当然也不存在。
所以他把这两位大家的治河方略借用了一部分,还有靳辅幕僚陈潢的法子,再加上前世看过某些策略,大体上写了八个折子,至于细节,那更是一个密密麻麻的课题了。
他不求所有方案都得到实施,实施的部分能有成效便心满意足了,解决泥沙堵塞、修筑堤坝是首要的,潘季驯曾经还修过遥堤,但是这遥堤作用并不大,俞禄的条陈把它否决了。至于人员的编制,一样重要,如果清河早安排应急预案,这时就不会如此严重了。
昏黄的烛光微微闪烁着,俞禄放下毛笔并叠好了八个条陈,他为自己这身份而庆幸,另一个时空的潘季驯、靳辅虽然因为治河而显名,下场却同样是革职,而他有嬴正主事,并不用担心这一条。不过另有一事使他有了隐忧,他不知道河道衙门、淮安、清河的官员到底贪墨了多少朝廷下发的赈灾银子,倘使为此搞得堤坝质量不好,那自己方案再好,也回天乏术。
俞禄做了这么多,也是为自己着想的,他也希望着能爬得更高,用权势保住自己和自己人,如果他不争权夺势,就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也无法抱得美人归。
嬴正颇为满意地命人把俞禄的《治河八疏》六百里加急传送京城,这样坐镇中军督导了几天,一日带着俞禄出了仲家庄,巡视河堤。在一个山口的低洼处,河道总督、汪恒、李凤翔等官员纷纷来跪拜迎接。李知县又指着新修好的堤坝,当面陈述,说填河修坝的材料,都是用上好的泥土混合树木、藤子等制成,绝无问题。